工研院今天(11)日舉辦「第十一屆工研院院士授證典禮」,並於活動現場規劃「創新智匯,永續未來」特展。今年新出爐的新科院士共有五位,包括:中磊電子榮譽董事長董事長王伯元、長興材料董事暨資深顧問蕭慈飛、台達董事長海英俊、李長榮集團總裁李謀偉、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總統蔡英文親自為新任院士授證,盛讚院士們在各自領域追求卓越、引領創新的精神,更期盼院士們能夠提供寶貴建言,以科技力提升產業競爭力,攜手助臺灣邁向永續新未來。
總統肯定工研院在創新科研的成果,她表示,科技實力是臺灣在世界站穩腳步的立基,在政府「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發展上,可看見工研院不遺餘力攜手產業打入國際供應鏈,拓展國際商機的成果。而在面對氣候變遷挑戰上,政府已宣示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並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策略」,感謝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擔任該路徑的諮詢顧問,並帶領團隊完成多項任務,包括規劃協助業者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擘劃「臺灣2050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幫助產業掌握氫能商機等,同時更投入創新能量,研發超過百項的減碳技術,讓減碳變成一門好生意。期盼透過政府、工研院與產業界們的攜手合作,讓臺灣成為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關鍵力量,累積足夠的實力,迎向下一個階段的變局和挑戰。
總統也肯定五位新任院士在技術創新及其產業化的卓越成就,更感佩他們對民生福祉及產業發展的無私奉獻。王伯元院士是臺灣創投界教父級人物。他1990年成立怡和創業投資集團,30多年來不但投資超過260家公司並協助其上市,更是臺灣第一家成功到海外募資的創投公司;蕭慈飛院士一路伴隨長興材料成長轉型,並為臺灣資訊電子製造提供就地供貨的優勢,近年更以志工身分致力於協助國營企業轉型加值;海英俊院士帶領台達成為推動綠建築的先驅,更透過科技創新提高產品能源效率。從2010年到2021年該公司節能產品,已幫助客戶省下359億度的電;李謀偉院士23年來帶領李長榮集團獲利成長20倍,並成功替臺灣化學產業協會爭取到國際化學協會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Chemical Associations;ICCA)的永久觀察員,對臺灣化學產業接軌國際組織貢獻卓著;尹衍樑院士所領導的潤泰集團,是傳統產業轉型多角化集團的典範,他更秉持飲水思源的精神,資產增加、回饋社會也越多,多次榮獲富比士評選為「亞洲慈善英雄」。
總統參觀「創新智匯,永續未來」特展時,對於工研院技術產業化的推動成果表示肯定。她非常關心工研院在氫能及永續環境科技的相關應用;例如對於「載具用儲氫氣瓶」能降低6成重量印象深刻,現場興奮的拿起儲氫瓶後,直呼「真的重量很輕!」另外,參觀到工研院「多元能源之虛擬電廠驗證平台」時,得知此項技術在尖峰用電時,可如螞蟻雄兵般集合各種分散式能源,協助供電穩定,對此也頻頻點頭。參觀到「低碳無毒之微生物靛藍染料 」技術時,對於以微生物醱酵生產靛藍染料以循環經濟技術再製的背包,稱讚質地很好,肯定回收再利用的價值,以及工研院協助紡織業淨零轉型升級的貢獻。
工研院董事長李世光表示,工研院每年推舉對產業發展與人民福祉有貢獻的傑出人士,授與「工研院院士」榮銜,今年邁入第十一年,選出的五位新任院士,橫跨多個領域,具備多樣的專業與影響力,扮演著支持臺灣經濟的重要力量,並皆注重創新研發與關懷環境永續。面對氣候變遷挑戰,在通往淨零的路上,科技研發絕對是重要的助力,工研院責無旁貸,目前已投入跨領域的減碳科技研發,成立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擘畫2050淨零排放以及2050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整合產官學研能量共同迎戰減碳挑戰。同時,針對產業需求提出減碳策略與解決方案,並提供產業跨領域、多面向的淨零排放解決方案。淨零轉型是挑戰,也是機會,臺灣科技產業在全球具有優勢,若能運用這個優勢,投入淨零技術的研發,將可延續國家競爭力到下一個世代。工研院也將藉著本次院士授證的機會,邀集歷屆院士舉辦院士會議,盼能借重院士的智慧與經驗,共商淨零大計,為人類的永續未來而努力。
工研院五位新科院士也致詞發表感言,王伯元院士表示,他於1989年返臺投入創投,之後成立的中磊電子至今也已30年,也因此被外界稱為「創投大老」,他也笑談,「自己沒有大,只有老」,展現幽默風趣的個性。面對未來,他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來強調自己老當益壯、積極進取,希望有生之年持續為臺灣科技產業貢獻;蕭慈飛院士表示,提升臺灣產業價值的關鍵在「技術」與「人才」,期許工研院能扮演國家各研部會研究法人間系統技術的整合協調者。他也建議國家可聚焦發展「水下科技」、「生物科技」等產業,將是我國身為海洋國家最大機會,也能為農業產業升值,避免糧食危機;海英俊院士表示,台達長期致力於實踐「環保、節能、愛地球」的使命,至今已成為各種能源管理與節能解決方案的提供者。工研院支持臺灣製造業轉型,更有全臺最完整的碳足跡資料庫、碳管理平台,還成立電網學校及電網人才發展聯盟,台達有幸參加其中,為臺灣提升電力韌性、可靠性盡一份心力。鑒於氣候變遷的挑戰日益嚴峻,呼籲大家採取更積極行動。
李謀偉院士表示,氣候變遷是迫切挑戰,李長榮化工十幾年前就開始思考綠色轉型,包含運用可食用玉米製成可分解塑膠,應用於食品包裝,室溫180天即可分解;或是開發出EIPA雙循環回收系統,讓半導體製程的清洗廢液回收再利用,廢水也能變成工業用水再利用。在人才培育方面,獎助博士生、青年教授,也舉辦國際論壇邀請諾貝爾等級大師來臺分享。盼繼續與工研院合作打造創新技術、培育人才,創造綠色未來;尹衍樑院士表示,潤泰集團經營事業領域多元,將屬於傳統產業的營建業高科技化,是他最大的興趣及努力目標,集團經由創新研發突破及應用,提升臺灣優質建築水準,興建又快又好的高科技廠房設施,也釋放21項營建專利供外界免費使用,達到智慧共享,工研院士是榮耀也是一份責任,未來將持續朝永續發展、節能減碳,促進人類福祉。
第十一屆院士授證典禮現場,規劃「創新智匯,永續未來」特展,當中從能源供給、需求使用、低碳製造、環境永續、創新服務五大領域,展出工研院多項創新技術與服務。包括在能源供給上開發「氫氣純化與分散式發電系統」,能提升交通載具電池功率密度與壽命、提供高效率低污染的氫能分散式電力技術、以及減少工業上氫氣生產製程及燃燒餘氫所需添加天然氣產生的數萬噸碳排;針對太陽能產業的「太陽能模組全循環系統技術」,相比傳統太陽能模組回收,能提升四倍回收價值;讓電力調度最佳化的「多元能源之虛擬電廠驗證平台」可將分散各處的太陽光電、儲能等資源整合成為可調控的整體電力資源。
在需求使用上則有「沉浸式冷卻邊緣資料中心技術」,能讓單一伺服器機櫃耗電量減少逾四成、使用空間減少六成;低碳製造上有「低碳無毒之微生物靛藍染料」,其具低碳無毒又永續循環染料的製程,有效助紡織業淨零轉型、而「低碳生質基聚酯新材料」則為百分之百由植物轉化而成,具備高阻氣、低碳排特性,可延長食品保存期限,亦可降低原料碳排放量達67%;在環境永續上有「鋼化聯產—二氧化碳轉甲醇觸媒製程技術」,能將捕獲的二氧化碳直接轉化成甲醇,相較現有技術可節能二成;最後在創新服務上建立「新世代雲端碳管理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務,企業可透過碳盤查了解產品碳足跡外,更可進一步導入工研院減碳技術。
「創新智匯,永續未來」特展亮點技術:
類別 |
技術 |
介紹 |
能源供給 |
氫氣純化與分散式發電系統-交通、發電及工業的氫能應用解方 |
氫氣純化與分散式發電系統包含三項應用技術。
- 金屬板燃料電池電堆:體積輕薄、耐震動、耐衝擊,且成本只有過往碳板的五成,用在交通載具或利基產品上,能提升電池功率密度與壽命。
- 定置型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具發電效率高、低污染排放、低噪音等特點,是極具潛力的氫能分散式電力技術。
- 高效濾氫純化模組:能將半導體、光電等產業製程中的餘氫純化回收,減少氫氣生產製程及燃燒餘氫所需添加天然氣產生的數萬噸碳排。
|
太陽能模組全循環系統技術-提升四倍太陽能模組回收價值 |
- 有助拆解過程中玻璃跟太陽能電池等有價金屬不會破損,傳統模組以破碎分選處理時每1GW只有6億元的回收價值,此創新模組可以提高回收價值達24億。預計可減少五成到六成不等的溫室氣體的排放。
- 易拆解模組已通過德國萊因(Technischer überwachüngs Verein;TÜV Rheinland)認證。
|
多元能源之虛擬電廠驗證平台-電力系統穩定又減碳的最佳後援投手 |
- 利用網路通訊與資料分析決策等技術,將分散各處的太陽光電、建築物負載、甚至儲能系統等資源整合成為可調控的整體電力資源。
- 可參與台電需量反應方案或電力市場輔助服務,對電力系統提供可靠的資源,協助因應電力事故。
- 已完成1MW即時輔助服務功能測試,正規劃導入連鎖超市應用。
|
需求使用 |
沉浸式冷卻邊緣資料中心技術-減少伺服器產業逾四成耗電量、六成使用空間 |
- 由工研院與日本第二大電信商KDDI攜手多家全球知名IT企業開發,應用在伺服器產業的散熱技術。
- 單一機櫃之耗電量減少逾四成、使用空間少六成,今年也將進入商用場域服務驗證。
|
低碳製造 |
低碳無毒之微生物靛藍染料-紡織業淨零轉型的加速器 |
- 以微生物醱酵生產靛藍染料技術,開發低碳、無毒、永續循環染料製程,可達工業化規模穩定生產,兼顧產能與品質。
- 生物基含量高達百分百,且水洗色牢度通過三至四級以上商業化標準,目前將協助生物醱酵及丹寧布等國內重量級廠商。
|
低碳生質基聚酯新材料-可降低67%碳排放的生產包裝瓶 |
- 合成原料100%由植物轉化而成,具備高阻氣、低碳排特性,可製造出更輕、更薄、更小和更結實的飲料包裝瓶或食品包裝材,並延長食品的保存期限。
- 降低原料碳排放量達67%。有機會成為下一代用於生產包裝瓶、薄膜和纖維的聚酯材料。
|
環境永續 |
鋼化聯產—二氧化碳轉甲醇觸媒製程技術-減少甲醇製程20%耗能並降低進口依賴 |
- 將捕獲的二氧化碳直接轉化成甲醇,可供應國內依賴進口的150萬噸甲醇需求。
- 生產製程可以減少21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並具備高生產力與低溫操作特色,較現有技術可節能約兩成。
- 針對鋼鐵製程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氣源,工研院與國內鋼鐵龍頭公司進行場域驗證合作,建立低碳排化學原料(烷/烯/醇/醛)生產技術,促進鋼鐵石化跨業能資源整合共生。
|
創新服務 |
新世代雲端碳管理平台-協助企業低碳製造與低碳設計 |
- 提供企業一站式服務,具備產品碳足跡盤查計算、跨產業資料庫以及智慧減碳設計三大核心功能,可線上計算產品碳足跡,並可進一步導入工研院減碳技術。
- 累積輔導上百家企業經驗,建立超過一萬筆本土係數資料,橫跨近20種產業類別的本土化產業應用資料庫。
|
【新聞連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