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觀念探索 Trend

汽車大城 搶搭自駕車

撰文/芬恩(Ed Finn) 攝影/Brandon Sullivan 翻譯/連育德

汽車文化當道

本刊取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Technology Review期刊圖文授權
本刊取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Technology Review期刊圖文授權

我坐在BMW經銷商裡,準備換掉爆胎的輪胎,才發現我這個禮拜已經開了100多哩的路,花了5個小時開車,但現在才星期三中午而已。我就住在鳳凰城,過著這個城市為我規劃的生活。

鳳凰城都會區的路網綿延不斷,有高低起伏的公路,也有路面寬廣的幹道,跟美國都市往往劃上等號的汽車文化,在這裡盛大上演著。要想使用這個空間,就不能沒有車,若不以車代步,形同有意或無意自絕於許許多多日常活動,乃至於被排除在文化之外。住在市中心某幾個地段,用走的倒還可以生活,只是日常用品店、藥局等生活機能很有限。想要約朋友、送小孩上學、去聽演唱會或看電影,勢必得加入汽車文化,並接受隨之而來的種種不便,像是塞車、找停車位、維修保養,更別說車子買的時候很貴,買完後迅速貶值。

駱峰路(Camelback Road)是這裡的一條主要幹道,全長33哩,宛如汽車文化的聖地。其中有條路段是雙向六車道,道路兩旁經銷商、修車廠、購物中心、洗車場林立,外頭也蓋有龐大的停車場,所以這條路恐怕沒有人想用走的。當初,城市規劃專家、企業主、政治人物、在地民眾想必也是好意,希望借重人人開車的現象,打造出一個商機生生不息的都市空間。

然而,駝峰路也可能是翻轉汽車文化的關鍵源頭。汽車自發明以來,在美國的生活方式扮演著重要角色,如今卻可能在這裡面臨汽車史最大的顛覆力道。由於亞利桑那州對相關法規採取不干預的態度,自駕車企業(其中許多總公司設在鄰近的加州)已經開始邁入測試階段。

3月時,優步(Uber)自駕車在坦佩市(Tempe)發生事故,撞死了一名行人,更使得各界爭議的焦點集中在行車安全。然而安全只是第一個議題而已,畢竟如果交通事故是開車最大的顧慮,那我們早就禁止在都市開車了。更何況,亞利桑那州的行人死亡交通事故率還是全國第一。

隨著自駕車企業持續試車與遊說,社會也會因應相關科技而重新設計規劃,考量點不再只是安全性。有了自駕車,就不必再握著方向盤開車,還會孕育出全新的交通方式與車輛管理體系,進而加速擁車人口的萎縮。汽車已經衍生出基礎建設、服務、零售交易、文化體驗等龐大生態圈,未來待自駕車普及後,人們該怎麼辦?鳳凰城和幾百個與之相似的城市又該如何應變?

共享未來

Waymo(Google旗下的自駕車公司)現在已經開放民眾預約試乘自駕車。這項業務不只跟Lyft與優步等乘車共享服務的司機搶工作,還會徹底翻轉幾百萬名都市人的生活。

主因為這些車不只是自駕車,傳統定義的車主可能也不存在。Waymo似乎是鎖定乘車共享模式,以車隊方式經營旗下自駕車,以計程車用途為主,現已與安維斯(Avis)租車公司合作,將亞利桑那州的測試用車交由後者維修保養。執行長克凱夫契(John Krafcik)在去年12月是這麼勾勒公司願景的:我們經營自駕車小車隊,以整個社區為服務對象,因為「車輛不是歸你所擁有,而是為你所使用。」有項研究選定德州奧斯丁市(Austin)為模擬城市,設想自駕計程車車隊的運作,結果發現,每哩網絡的經營成本跟自己開車一樣,甚至更低。

對鳳凰城而言,最大的轉變將會顯現在汽車的本質上。凱夫契進一步指出,汽車「不必再以駕駛人為設計的出發點」,比方說,用車人可以坐上星巴克的小貨車或漢堡王的雙門轎車,邊通勤邊用餐。果真如此的話,傳統的得來速服務就慘了。駝峰路上就有一家以熱情服務出名、深受年輕人喜愛的「荷蘭兄弟」(Dutch Bros)咖啡連鎖店,得來速外頭就停了好幾十輛車。

要是共享移動(Shared Mobility)的願景成真,成千上萬條街道也會像駝峰路一樣改頭換面,而產值近1兆美元的美國汽車產業,說不定需要轉型求變,因為車子不再是消費品,有95%的時間估計用不到,而是由車隊管理演算法控制的實用工具,每一哩的價值都將達到最大化。有些企業可能會採用能上路多年的陽春型車輛,提供價格親民的乘車共享服務。

如果買車的人愈來愈少,駝峰路上那些光鮮亮麗的汽車展示中心可能面臨關閉。福特(Ford)汽車公司已公布,未來只銷售休旅車與皮卡兩種車型;但如果油價走高,民眾基於經濟和空間的考量,可能會放棄休旅車,進一步向共享模式靠攏。客戶涵蓋福特與其他業者的顧問公司實驗設計(Experimental Design)共同創辦人高伯格(Larry Goldberg)指出,福特「正在積極改變對汽車的觀念」,不以銷售車輛為主軸,而是聚焦汽車的相關服務,為不久的將來做好準備。

無論是共乘服務的營運模式,還是福特與特斯拉(Tesla)等車廠的企圖心,乃至於社會轉向服務型經濟的趨勢,都因為「行動即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這個詞而串連起來。汽車可能會愈來愈像智慧型手機,不再只是硬梆梆的載體,轉為每月付費的消費者經驗,可以透過軟體更新從遠端改變功能,就和特斯拉旗下的幾個車款一樣。自駕車的數量增加之後,可以開到有需求的據點,自行安排維修時間,讓消費者不必費神做決定,可以全數交給企業軟體處理。而汽車相關業務如擋風玻璃更換、汽車美容、維修技師、輪胎經銷商、零組件廠等等,目前已形成一個商機蓬勃的生態圈,未來在以程式碼為王道之下,自駕車的發展會愈狹窄,造成企業各據山頭,採取集中式管理系統。

顛覆汽車經濟

位於美國西南部的亞利桑那州,環境多沙塵,都市生活少不了洗車服務,以洗車場為例,Waymo自駕車裝配許多感測器,送到一般洗車場清洗的話恐怕會故障,所以跟安維斯的協議還包括專業手洗項目。

汽車文化逐漸變化,漣漪已經盪到當地的傑克森洗車場(Jacksons Car Wash)連鎖店。從駝峰路走過一個街區,來到傑克森位於20街的據點,穿著制服T恤的工作人員手拿毛巾,賣力把車子擦得光亮,跟往常沒有兩樣,而其他車輛則依序進入輸送帶,裡頭又是旋轉刷、又是噴霧器、又是清洗布,洗車聲隆隆作響。但這裡還掛了一個橫幅廣告,慶祝停車場與優步合作。優步的駕駛來這裡洗車能享有優惠價,甚至還有按月繳費、無限洗車的超值服務,這點對優步駕駛特別重要,因為車子一髒亂,駕駛的五星級評級可能就丟了。

為了應付內建感測器和電池模組的特斯拉電動車,傑克森目前正在升級洗車機輸送帶,同時也密切關注自駕車的技術發展。傑克森資深副總史托勒(Sean Storer)預估,如果自駕車為個人所有,會有愈來愈多人選擇全方位洗車服務,包括手工擦車、客製化服務等等。但如果自駕車的所有人是Waymo、Lyft或優步,那麼這些企業為了賺取利潤,可能選擇打造自家設施,充電、清洗、維修、美容都在同一個據點完成。

走在駝峰路上,可以想像出這個情景有各種不同的版本。實驗設計共同創辦人葛森斐(Alan Gershenfeld)認為,自駕車會衍生出許多相關服務,比方說,可能會有小公司提供車輛客製化的服務,也可能是針對專業需求(如景觀設計或水電工),或者是為了遵守城市當地規範。

「企業懂得應變,就能成長茁壯,但過程一定會有陣痛期,」葛森斐說。根據新美國基金會(New America Foundation)與就業市場數據公司Burning Glass最近的報告指出,在自動化趨勢之下,鳳凰城將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工作會轉型甚至被取代,其中運輸類的工作為數不少。這些工作是駝峰路的經濟命脈,包括零售與服務、庫存管理員與服務人員、駕駛與收銀人員的生計,全都維繫著由私人汽車、停車場、零售商店組成的生態圈。

經濟受到的衝擊還不只如此,許多失業民眾沒辦法全職工作,現在會投入Lyft、優步、零工經濟(Gig Economy)補貼家用。新美國基金會最近在鳳凰城成立據點,主任賈西雅(Megan Garcia)指出,自動化除了會取代駝峰路上的工作機會之外,還可能一併搶走兼職駕駛的機會。現在已有Waymo的承包商在雇主評價網站GlassDoor貼文,抱怨工作條件不佳,他們透過中介公司約聘,所以甚至連跟Waymo人資部申訴的機會都沒有。目前Waymo對此不願評論。

世代變遷影響汽車文化

姑且不論自駕車,傑克森洗車場的史托勒說,最讓他擔心的其實是世代變遷。愈來愈多年輕人不但反對買車,連考駕照也省了,不像以前的人把它看成是成年的象徵。即使最後買了車,年輕人對洗車、保養、美容這些事也不會太在意。

向與美國文化息息相關的汽車說不,雖然代表著文化革命,但也可能帶來無限商機。因為這股轉變的力量,鳳凰城市中心紛紛冒出的新大樓、時尚咖啡廳;未來也因為這股力量,大家有可能寧可省下花在汽車的大量時間、精力與金錢,擁抱另一種都市體驗。

汽車雖然屬於個人資產,但基礎建設包括人行道、街道、交通號誌、停車場在內,大致還算是公有設施,市政府若想積極作為,可以立法催生改變。舉例來說,倫敦、紐約、巴塞隆納已經限制或禁止車輛進入某些地區。車輛共享的趨勢普及後,大部分停車場就沒有必要的存在。受此影響,都市就有更多空間打造公園、購物徒步區、住宅區、都市農場等等,進而提高不動產價值,凝聚出新的在地經濟。

這樣的情景已經逐漸成形。過去將近10年,舊金山持續推動一項都市再造實驗,讓在地企業把停車位改造成「路邊小公園」(parklet);而亞利桑那州的昌德勒市(Chandler)也跟Waymo密切合作,未來會讓土地分區機關縮減停車空間,面積最多可達4成,以便因應自駕車時代的來臨。如果Waymo在推廣自駕計程車稍有成果,路上車輛會更少,都市也不容易塞車。昌德勒市長提薛尼(Jay Tibshraeny)指出,這樣的轉變會「釋放出更多不動產,可以從事創造營收的活動。」更何況鳳凰城將會有更多綠樹、更少污染、更少塞車,不必每年6個月都生活在熱烘烘的水泥叢林裡,何樂而不為呢?

這樣的願景熱血歸熱血,但實際上有大動作的城市不多,主要都是市區擁擠的都市,理由可想而知。鳳凰城承載著60年來的混凝土建築、外環道路,以及處處以汽車為考量的都市設計,她的命運或許早已跟汽車分不開。

想搶我的方向盤沒那麼簡單

也或許,個人的選擇早已決定了鳳凰城的命運。民眾不想放棄開車的理由可能很單純,完全只是因為投入的金錢已經太多,有了車也要有寬敞的大車庫,一堆相關配備樣樣也不能少,更別說其他的重要選擇了,像是社區、學區、通勤、友情、感情生活等等,這些選擇交織出一個人的工作與生活,無不受到汽車與都市交通規劃所影響。

正因為如此,就算Waymo極力看好共享車隊的前景,許多汽車業者並不放棄,認為大家還是偏好擁有自家車。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預期未來會形成特斯拉網絡(Tesla Network),也就是「共享自治車隊」,車主可以將自家車租賃給其他人,但條件自訂,比方說只租給親友,或選在特定時段出租。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都市規劃專家金恩(David King)指出,自動化甚至可以突顯出自家車的價值。「我家的車載我去上班,然後幫我跑腿,不是很好嗎?」他說:「你知道家裡有個東西的使用率還不到5%嗎?那就是馬桶!馬桶擺在那邊是有用途的。」金恩的重點是,我們之所以願意花錢買車,是因為汽車還有其他好處,可以放文件、運動器材、額外的衣服等等。汽車,讓我們移動在住家、辦公室、運動、餐廳的過程中,能夠轉換身份。如果是搭乘共享自駕車,就得帶著這些行頭,而如果把車租給外人,又得把裝備藏起來,對現在的多數駕駛來說,可能還是太麻煩了。

然而,即使車輛數目沒有大幅度減少,開車的人也會愈來愈少。同時,也會慢慢出現全新的駕駛方式。

Waymo自駕車技術的第一批用戶將會出現在物流業。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有輛移動式雜貨店開到你的所在地,讓你可以挑選蘋果和蘿蔔的情景。金恩表示,機器人有可能跟著我們趴趴走,幫忙跑腿和完成小額交易,「我們有可能回到小時候牛奶送到家的時候,可以事先安排行程,或者隨點隨到,店鋪直接開到你面前。」自駕車可能有千百種形式,其中很多體積小而美,可以在人行道上前進,在郊區暢通無阻,而自駕車的設計與維修需求,可以衍生出新的服務型經濟與車輛文化。

不管你看不看好機器人未來,自駕車對小生意有可能是一大福音。福特棄守大多數轎車車款的同時,積極聚焦銷售成績優異的F150皮卡。這類卡車是做生意的平台,也是儲存貨品的空間,水電工或油漆工如果派一台回店面調貨,又不必中斷手上的工作,一定更有效率,收入想必也比較高。駝峰路有些汽車經銷商或許不會消失,而維修廠如果夠靈活,也會開始與小型零售商與服務商合作,甚至為他們設計車輛。

實驗設計勾勒出另一種情境:街頭巷尾不會有愈來愈多的送貨車,而是會設置中央取貨據點,或者送貨車只會固定每天來一、兩次,就跟冰淇淋小攤車一樣。看到今天買的東西來了,左鄰右舍可能會聚在一起取貨,順便閒話家常,讓大家有機會暫時擺脫宅生活,營造出一個更加開放、更講究合作的社群空間。

這些願景或許太過美好,但也顯示其背後商機無窮,看亞馬遜就知道。亞馬遜頂級會員制(Prime)收費每年就進帳幾十億美元,這還沒考量到最近的2成漲幅呢!裝飾得光鮮亮麗的亞馬遜「寶藏卡車」(Treasure Truck)會停靠在部分城市的幾個既定據點,邀請頂級會員前來,跟亞馬遜的員工互動,除了領取寶藏,還可以享有優惠價格。這樣的物流工作,亞馬遜已經累積10年的功力,而類似服務究竟要做到什麼樣的程度,才有翻轉鳳凰城街頭巷尾的樣貌與文化?

有了這樣的在地行動,汽車文化或許真的能轉型成功,成為移動共享的社會。有些人雖然不想跟陌生人共乘,卻還是可能願意跟親友鄰居共享。「我們不會變成零汽車社會,只是每個家庭的車輛會變少,」亞歷桑那州立大學智慧城市與地區中心(Center for Smart Cities and Regions)共同主任米勒(Thad Miller)說,對鳳凰城這樣汽車文化根深蒂固的城市,放慢轉型速度,或許更行得通。
美國各地的城市空間大不同,東西岸有限,內陸地區持續擴大,有了符合空間所需的自駕車後,企業與民眾必須有新的詮釋,接受度才會提高。汽車一向令人們嚮往,只有對它編織了新的願景,才有辦法放掉過去,向前邁進。
----
本文作者芬恩為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科學想像中心(Center for Science and the Imagination)主任,著有《演算法想要什麼》(What Algorithms Want: Imagination in the Age of Computing)一書。
Copyright©2018, Technology Review.All Rights Reserved.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