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編者的話 Editor's Note

後疫情時代來臨 用科技將危機化為轉機

撰文/孟慶華

全球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正式飆破千萬,相較於疫情仍然嚴峻的世界各國,臺灣已連續超過2個月無本土案例出現,正式進入後疫情時代。這場疫情不僅造成生活不便,也為全球經濟、產業型態帶來了不可逆的改變。

疫情重新定義了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帶動「1.5公尺經濟」崛起,促使產業加速導入零接觸科技,以及數位轉型的腳步。而臺灣產業在固有製造業基礎、資通訊技術的優勢下,將成為後疫情時代中搶先布局的一大利基。

減少實體接觸的「1.5公尺經濟」推升遠距商機需求,工研院研發的多項創新科技:關鍵消費意圖預測技術、AI智慧立體高密度倉儲系統、冷鏈技術整合自助取貨站、多視角AI導播技術、360度環景攝影機、智慧關懷居家管理系統、虛擬行動桌面服務等,能有效協助網路電商、外送餐點、遠距辦公、賽事展演轉播等產業與零接觸科技結合,創新產業服務模式。

此外,疫情也衝擊了全球供應鏈體系,疫情高峰期間的斷鏈危機,翻轉了過往各國以「低成本」為主的全球化市場,逐漸轉變為「低風險」的短鏈體系。市場布局的改變,帶動產業加強數位化、自動化技術,以及遠端服務能力。工研院開發的聯網機制、機械雲平台,以及自動化生產的機械手臂、協作型機器人,幫助製造產業導入智慧生產模式,迎接未來世界市場挑戰。

疫情改變了我們原本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但也因為人類減少了活動,大幅降低碳排放量,給快不堪負荷的地球一些喘息的空間。這樣的轉變讓社會更加重視循環經濟的布局。工研院研發的鈣迴路捕獲二氧化碳技術、超臨界流體染色與機能化同步技術,分別與水泥及紡織產業合作,減少生產時的汙染及碳排放;而工研院也研發出新世代的PEF生質塑膠,一改塑膠等於不環保的刻板印象。

對人類來說,突如其來的疫情雖是一場嚴峻的考驗,但也可能是改變的契機。在後疫情時代,我們期許藉由科技相助,帶動產業創新發展,也能以更柔軟、謙卑的姿態,找到與地球和諧相處的方式。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