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4期2021年08月號
出版日期:2021/08/15
封面故事 Features
四大創新模式推動醫療產業轉型
撰文/陳怡如
新冠疫情帶來龐大醫療需求,卻也加速跨域創新,啟發全新科技抗疫模式,AI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機器人等新興技術,疫後大步走入全球醫療照護產業,在數位健康和遠距醫療扮演重要角色。在疫後邁入新常態的關鍵時刻,醫療產業該如何透過科技轉型,逆勢突圍開創藍海?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衝擊,醫療產業也加速數位轉型的腳步。有別於疫情當下著重防疫減災,後疫時代更關注的,是如何運用數位策略為醫療照護產業加值,以自動化、無人化、低接觸的新服務模式,提升營運韌性更能兼顧病患福祉。
從2003年的SARS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全球新興大規模傳染病的發生頻率縮短,預估下一波發生傳染病的時間會更短。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提出警訊,全球正進入新的階段,類似伊波拉病毒等致命疾病的大規模爆發,將是「新常態」,全球必須採取對應的防疫措施,才能因應下次未知的病毒來襲。
後疫時代,醫療產業該如何開創新局?工研院IEK Consulting指出,產業需從疫情時的「零接觸經濟」,走向疫情後的「零距離創新」,透過雲與端的科技整合,提供遠距使用者「遠在雲邊,盡在眼前」的新興應用服務和商業模式,同時具備零距離的貼心服務和溫馨感受。
四大創新模式 找出醫療數位轉型切入點
在此架構下,IEK Consulting提出四大創新模式,協助產業以主題式創新,快速找到醫療產業數位轉型的切入點。首先是「流程革新」,降低接觸及勞動成本,改革原有流程及作業,比如改變場域原先的移動方式,以無人車或機器人代替人力服務。例如疫情期間,為降低人員在病房與醫院進出的感染,以服務機器人執行送餐、送藥、與清消工作。國內電信公司結合5G與防疫機器人,協助隔離病房消毒,節省超過50%的時間。
第二是「時空煥新」,強調透過轉換地點及節省時間,拓展線上場域,讓服務不中斷,比如遠距診療服務。今年5月疫情升溫,為避免民眾跨縣市移動、減少出入醫院,衛福部將遠距醫療納入健保,各大參與遠距診療的醫療院所,在疫情三級警戒期間,遠距看診大增。
遠距醫療做得好還需搭配非接觸式醫材,臺灣本土醫材廠商打造「AI隔空聽診器」,透過微型貼片連續收集呼吸音,再結合AI抗噪技術做判別與監控,整合硬體(聽診器)與監測數據雲端系統(資料庫),輔助醫師做即時連續性的遠端監控,縮短醫病距離,降低染疫風險。
第三是「服務圖新」,以創新服務或商業模式,開拓新市場商機,比如虛實融合的「數位分身」。
因應病患病程快速變化,英國新創公司Iotics在病床、維生系統、病人生理訊號等設置大量感測器,收集關鍵醫療資訊,打造肺部數位分身,模擬病人肺部氣流,並以數據訓練AI,預測患者何時最需要呼吸器,以便正確判斷醫療資源分配,對症下藥。
第四是「生態翻新」,協助醫療延伸到健康福祉產業,創造新生態和價值,比如更數位化、互動化的居家復健治療模組與服務。像是國內電腦大廠開發的輔助復健解決方案,便以動態感測器穿戴於患者身上,偵測各部位關節提舉的角度,將原本抽象的復健姿勢量化,完成訓練後,將數據上傳雲端,追蹤成效之外,還能幫助治療師進一步設計專屬療程,解決復健人力不足或無法頻繁到院的問題。
AI是醫療健康產業數位轉型關鍵
四大創新模式下,AI均扮演重要角色。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指出,未來10年,AI將從3個方向帶動全球醫療保健產業:首先是以AI為基礎,預測個人健康照護方向(AI-powered Predictive Care),透過健康資料庫的彙整分析發掘疾病發生並建立常模,助益病患照護治療;二是以AI串聯醫院到社區/居家健康照護網絡,預測疾病風險並提出預防措施,引導至最適合病患的醫療保健場域;三是以AI提供更好的病患與醫護體驗,由於AI可以從每項診斷與程序中學習,將提升醫院與照護系統的效率、增強醫護手術與診斷的技能,進而減輕醫護負擔。
後疫情時代,數位轉型已成為全球各國健康醫療機構的共同目標,國際醫材大廠飛利浦(Philips),在今年5月發表的《未來健康指數2021》中提到,健康醫療產業數位轉型分為3個階段,先是發展遠距醫療照護,接著是投資AI應用,最後才是驅動跨業合作轉型,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健康醫療業領導人認為,要實踐數位轉型,必須跟科技業者攜手合作。
不過,IEK Consulting也提醒,在AI帶動醫療產業轉型之際,也需關注個資保護意識提升的問題,找出病患隱私與AI創新應用間的平衡點;此外,提升AI分析的透明度,增強患者與醫師對AI的信心,讓醫病雙方都樂於採用AI健康照護解決方案,才能使AI真正成為醫療產業的翅膀,帶領產業飛向璀璨未來。
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