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379期2023年11月號

出版日期:2023/11/15

正方形 Icon 觀念探索 Trend

史上最偉大的幻燈片秀

撰文/艾凡斯(Claire L. Evans) 翻譯/連育德

本刊取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Technology Review期刊圖文授權。
本刊取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Technology Review期刊圖文授權。

不論是超大型的幻燈片秀,還是賈伯斯的發表會演說,企業簡報始終推動科技往前邁進。


1948年的美國,酒類市場表現黯淡。禁酒令來來去去,市場再度站在買方這邊,這點在酒商施格蘭(Seagram)的年度銷售大會顯露無遺。為了激勵全國銷售量,大會先後大陣仗移師到11個城市舉辦,經費更不見手軟,以威士忌銷售員的生活為主題,推出了長達兩小時的專業舞台劇,前廳還有精美展示,酒免費品飲。不過,真正的亮點是幻燈片秀。

說是幻燈片秀其實小看了它,這可說是一場感官體驗,幾百張蒸餾過程的圖片搭配著音樂,投影在5個40呎乘15呎的螢幕上。「簡報全部是圖片,卻不是靜止不動。」現場一名觀眾讚嘆:「整體效果很壯觀。」施格蘭這場表演取經於伊士曼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在1939年世界博覽會的展覽,率企業之先首度在銷售大會的簡報結合影音,掀起幻燈片大秀的序幕。

1940年代末,多媒體還是全新的概念,但到了1960年代初,企業只要有全國廣告預算,幾乎都會搬出多媒體設備,如16釐米投影機、幻燈片投影機、膠片放映機、透明片投影機等等,應用場合涵蓋銷售訓練與推銷、公關、內部溝通。許多企業雇用內部影音總監,這些人懂技術更懂表演。企業簡報固然常常讓人看了乏味,但只要做得好,聲光效果十足。企業界知道這點,因此自從施格蘭的幻燈片大秀以來,各家企業無不發揮圖像的張力,把商業構想推銷到全世界。

請翻下一張

幻燈片咔噠一聲,震耳欲聾。但沒關係,現場香檳觥籌交錯,音響也很大聲。在座2,500名政要與貴賓正在觀賞長達一小時的輕歌劇,主題在介紹豪華出遊。舞台上有大型合唱團、有全編制的斯德哥爾摩愛樂樂團,還有約50名舞者與表演者盡情演出,位於他們中心的是兩台Saab 9000 CD轎車。背後螢幕高達26呎,放映著鍍鉻細節、真皮座椅、寬敞道路的影像,令人讚嘆。這些全是類比影像,總共動用了近7千張膠片幻燈片與80台柯達投影機,事前精心排列過。這是1987年,幻燈片秀最輝煌的年代。

在PowerPoint、乃至於更後來的數位投影機問世之前,35釐米膠捲幻燈片是王道,相較於16釐米膠捲,尺寸更大、畫面更清晰、製造成本更低,色彩鮮豔度與解析度也比影片更好,最適合執行長與高階主管在股東、員工或銷售人員的年度會議做簡報,能夠發揮最大的影響力。這類簡報在業界稱為「多影像」表演,需要動員包括製作人、攝影師與現場製作人員的小型團隊,才能成功。首先,整場演出需要事先撰寫、分鏡、搭配音樂。製作團隊從圖庫選取影像、安排拍攝照片、製作動畫與特效。戴著白手套的技師洗出每張幻燈片,一一裝上、除塵,再放入投影機轉盤。控制節目流程的電腦寫入數千個提示,測試再測試,避免電腦當機、投影機燈泡燒壞、投影片轉盤卡住。

「有那麼多機器,連接大大小小零件,能放映得出來可以說是奇蹟了。」當時從商業攝影師轉戰幻燈片製作人的梅斯尼(Douglas Mesney)說。動用了80台投影機的Saab發表會,正是出自他公司「幻燈奇秀」(Incredible Slidemakers )之手。他如今已經77歲,退休後持續記載著現在被大家遺忘的幻燈片秀產業。1972年,梅斯尼在紐約遊艇展看到一場設置6個螢幕的簡報,驚為天人,不久便轉為製作多影像節目。他先前幫《閣樓》雜誌與汽車雜誌拍攝照片,偶爾會拿著一兩台柯達投影機,參與廣告客戶的提案會議。「突然目睹6台投影機做出來的效果,我心想這太神了!」他記憶猶新地說。

6台投影機還只是牛刀小試,他在事業高峰時曾經動用百台投影機,用一堆讓人眼花撩亂的設備綁在一起。大量投影機投射到同一個螢幕,營造出無縫的全景視野與複雜的動畫效果,全數與磁帶同步。儘管過程出錯的可能性一向很高,但他製作的幻燈片秀一旦成功,不但觀眾讚不絕口,也能讓企業主管風光地不可一世。梅斯尼的客戶包括IKEA、Saab、柯達與殼牌石油,製作經費高達數十萬美元。在多影像產業中,這樣的預算是小巫見大巫。像卡勒巴諾國際(Carabiner International)這樣的大型影音製作公司,針對企業會議動輒要價100萬美元,以既有的多影像「模組」為骨架,加入雷射聲光秀、舞蹈表演、當紅藝人如霍爾與奧茲合唱團(Hall & Oates)與歐曼兄弟樂團(The Allman Brothers),甚至請來大青蛙布偶秀(Muppets)。「我把自己比喻是搖滾樂巡演助理,只是從來沒有搭過巡演巴士。」當年任職卡勒巴諾公司、大多數時間隱身幕後的幻燈片設計師巴柯蘭(Susan Buckland)說。

1976年,多影像協會(Association for Multi-Image)正式成立,屬於幻燈片製作人員的同業公會,到1980年代中期人數增加到5千人。多影像產業在顛峰時期的從業人員約2萬人,贊助了幾個節慶活動與4家產業雜誌,其中一家在1980年曾大幅介紹梅斯尼。被問到對幻燈片前景有何看法,他回說:「我們可能一年內大賺又倒閉。」他所言不假。

當時生產電子幻燈片設計裝置的廠商約30家,都想分食多影像市場的大餅。為了因應強效簡報的需求,相關科技迅速進展,從手動效果機(Dissolve unit)搭配基本控制系統──原先以打孔帶編程,後來被錄音帶取代──進步到有專門的幻燈片控制電腦,例如能夠同時操作30台投影機的AVL老鷹一號機(AVL Eagle I)。老鷹機內建文字處理與會記軟體,是貨真價實的商業電腦,因為業績紅不讓,這項業務更在1980年代初從母公司影音實驗室(Audio Visual Labs)分拆,在矽谷成為前景最看俏的電腦新創企業之一。1983年夏季,總公司位於加州洛斯加托斯市(Los Gatos)的老鷹電腦掛牌上市,執行長邦哈特(Dennis R. Barnhart)瞬間躋身千萬富翁。公司上市不到幾個小時,邦哈特開著全新的紅色法拉利,意外撞上公司附近的護欄,墜入峽谷身亡。幻燈片產業不久的下場同樣慘烈。

梅斯尼常說,如果你以前沒看過幻燈片秀,未來也不可能。舊式投影機已經廢棄,也很少人幫幻燈片建檔。偶爾在倉庫能找到幾個箱子裝了老舊的多影像模組,其中幾個甚至完好如初,但除了少數愛好者和退休的程式設計人員之外,幻燈片秀的復原與展示技術已經失傳。當初的幻燈片專家無不感到落寞。「沒有一個模組保存下來,我們都很難過。」巴柯蘭說:「我等於沒有過去,因為我沒辦法解釋。」這個產業存在於簡報藝術從類比意外轉向高科技的交叉口,從誕生到凋零短短約20年。

簡報,始終是推動科技的力量。在多影像年代,像梅斯尼這樣的製作人把幻燈片秀發揮得淋漓盡致,善用每一項工具,打造出規模更大型、內容更大膽的簡報。梅斯尼聲稱他的一場幻燈片秀打破紀錄,3分鐘內播出2,400張投影片。但即使速度再快,投影片終究屬於靜態,反觀控制投影片的電腦就不同了,相關科技不久出現大躍進,自成簡報媒介。「當時電腦運作雖然不慢,可以用來操作投影片,但又不夠快,無法自行產生圖像。」曾任幻燈片軟體工程師的米契森(Steven Michelsen)說:「還要再過10、15年,電腦才能直接跑出畫面值得一看的幻燈片秀。」住在德拉瓦市(Delaware)的他,在住家車庫修復與展示以前的幻燈片秀。

史上最後一台幻燈片投影機在2004年出廠,工人和柯達高階主管在機殼內部簽名後,交給史密森尼基金會(Smithsonian)。儀式中有人敬酒、有人發言,但這時已是追悼之詞,因為PowerPoint此時已經稱霸全世界。

PowerPoint的發明

女王飯店(Hotel Regina)是走新藝術風格的建築奇觀,俯瞰著杜樂麗花園(Tuileries Garden)與羅浮宮。但1992年的這天,舊世界會議廳經過改裝,全是先進的影音科技裝備。後方有台彩色投影機,小冰箱大小,成本高達10萬美元,暖機就得一小時。技術團隊過去兩天不斷排除故障,確保所有細節不會出錯,就等研發PowerPoint 3.0這款新軟體、要求嚴謹的賈斯金(Robert Gaskins)走進來。他腋下夾了一台筆電,走到講台後,拿起一條視訊端子線插入電腦,首度展示至今已被你我複製無數次的影片簡報,不但直接從筆電操作,還是全彩。台下觀眾都是來自歐洲各地的微軟同事,看了全場轟動。「他們秒懂自己未來可以怎麼做簡報。」賈斯金日後寫道:「掌聲快把屋頂掀翻了。」

現在看到PowerPoint簡報,實在很難想像大家會鼓掌叫好,但就像當時一樣,很難想像除了站在講台上的賈斯金,還有誰更適合開啟PowerPoint時代。他身上留著簡報的血液。他父親經營一家影音公司,家庭旅遊常常會到伊士曼柯達工廠。在柏克萊大學讀研究所時,他嘗試過機器翻譯,寫過電腦生成俳句的程式,後來先到矽谷追求財富,才完成英文、語言學與資工等3個博士學位。他熱衷人文學科,團隊成員都是志同道合的多語言人才,而且很多都是女性技術人員。賈斯金的部門是微軟當時在矽谷唯一的部門,他在辦公室擺設了博物館等級的藝術收藏品,因此PowerPoint工程師每天浸淫在藝術當中,作品來自斯特拉(Frank Stella)、迪本科恩(Richard Diebenkorn)與馬瑟韋爾(Robert Motherwell)。

賈斯金在1984年提出PowerPoint的構想,他當時還在位於森尼韋爾市(Sunnyvale)的新創企業前思(Forethought)擔任產品開發副總裁,提議內容正是分重點摘要呈現。他提出,市值高達35億美元的簡報產業往往屈居幕後,愈來愈了無生氣,亟需清楚明瞭的幻燈片。簡報列出包括雷射印表機、彩色圖形、「所見即所得」(WYSIWYG)軟體等科技趨勢陸續成熟,漸漸催生出桌上型簡報市場。這份簡報從頭到尾流露出先見之明,但只有一點被賈斯金以斜體標出。

使用者益處:內容創作者得以掌控簡報

賈斯金的核心觀念在於:簡報製作過程一旦外包,內容訊息勢必遭到稀釋。1980年代初期的情況確實如此,前兩版PowerPoint旨在讓公司主管自行製作透明片和35釐米幻燈片,不必把工作丟給秘書或幻燈片處室。

「1950、1960年代,一直到1970年代初,資訊流通管道很狹窄。」商業圖形公司Genigraphics前執行長畢特娜(Sandy Beetner)說。Genigraphics專攻專業簡報圖形,引領業界長達數十年,客戶以財富前五百大企業與資源豐富的政府機關為主,為他們製作全彩圖形、3D渲染,以及其他高科技影像,應用在幻燈片上。其他人能做的只有透明片和內文。「在PowerPoint之前,」她說:「大家的溝通是黑白的,那樣的環境會造成很多訊息流失。」

畢特娜負責Genigraphics的全球網路服務處,這些服務處位於美國各大城市,全年無休,由圖形藝術家為客戶製作、潤飾、列印出投影片。Genigraphics在簡報文化舉足輕重,經賈斯金協商後,成為PowerPoint 2.0版的官方35釐米投影片製作服務,PowerPoint一直到2003年前還內建有「送至Genigraphics」選單指令。那時剛好是柯達停止生產轉盤式投影機的時候。

1993年,賈斯金從微軟退休,遷往倫敦,旅居10年後再度回到美國,成為六角手風琴的專家。

PowerPoint問世到這時,已經跟辦公室生活的苦悶劃上等號。《紐約客》(New Yorker)雜誌在2001年登出一篇相關文章,說它是「壓榨其他人的軟體」。以數據視覺化為題寫過多篇好文的統計學家塔夫特(Edward Tufte),甚至把2001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浩劫怪罪在一張製作糟糕的PowerPoint投影片。塔夫特認為,賈斯金這套軟體產生的簡報一味強調順序、等級、口號,過度管理,充斥著「圖表垃圾」,看不到實質意義。這也難怪軟體公司對它愛不釋手了。

賈斯金對這些批評意外能夠同理,尤其塔夫特的母親維吉尼亞(Virginia Tufte)身為文藝復興學者,在賈斯金就讀南加州大學英文系時曾經指導過他。PowerPoint慶祝問世20週年時,賈斯金曾撰文寫道:「很多企業與學術人士把演講當成銷售簡報,卻學成四不像。」他認為這個現象可以歸咎PowerPoint,因為它的功能太過強大,導致簡報原意盡失,但也要怪「集體品味淪喪」。不是每場發表都是銷售簡報,也不該如此。然而,PowerPoint讓一般使用者在非正式演講更能輕易加入多媒體效果,因此選擇簡報風格不再是專家的專利。套句PowerPoint早期平面廣告的話:做簡報的人現在可以自己「製作」簡報。言下之意,就算那些人未必做的好,似乎無關緊要。

重要的是,簡報不再侷限於年終會議與重大構想,需要投入心力與金錢才能製作彩色投影片。

「PowerPoint帶來的資訊量與觀眾可以放大,很驚人。」畢特娜的公司最後存活下來,成為PowerPoint的範本與剪貼畫功能。她說:「它大幅打開管道,而且很快。全世界沒有一個學生沒有看過PowerPoint簡報。」確實,宗教佈道看得到它,小學生的讀書心得看得到它,喪禮與婚禮也會用到。2010年,微軟宣布PowerPoint將安裝於全球逾10億台電腦。

拜如此規模之賜,PowerPoint對你我溝通方式的影響力已經難以估算。但有件事算得出來:微軟在賈斯金掌管圖形業務部那幾年,業績成長了10倍,從那時到現在又增加15倍。像PowerPoint這樣的科技公司,業績出現爆發性成長,簡報也愈來愈大陣仗,而且不再閉門舉行,轉型成半公開的企業大事,受到全球消費者熱情關注。現在不必再擔心投影機轉盤卡住,但出錯在所難免,有時是技術故障,有時是舞台效果設計不佳。

一場天時地利人和的好簡報,能夠推動市場,也能打造企業名聲。當然,這場演化並非全是微軟的功勞。因為有史以來最讓人難忘的企業簡報,跟PowerPoint完全無關,而是賈伯斯在2007年麥金塔世界大會(Macworld)發表iPhone,他用的是蘋果內建的Keynote簡報軟體。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