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380期2023年12月號

出版日期:2023/12/15

正方形 Icon 科技快訊 News

《洞見未來 勾勒美好新境界》新書發表

撰文/鄒明珆

工研院集結多位工研院院士與領域專家,共同打造《洞見未來 勾勒美好新境界》50周年專書,提出對未來趨勢與產業發展的洞察,也進一步闡述這些趨勢將如何影響人們生活和工作的方式。
工研院集結多位工研院院士與領域專家,共同打造《洞見未來 勾勒美好新境界》50周年專書,提出對未來趨勢與產業發展的洞察,也進一步闡述這些趨勢將如何影響人們生活和工作的方式。

2035年,我們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便捷的數位生活、長壽又健康的生命、永續宜人的環境、無災韌性的社會……要達成這些理想,絕對不可少了科技的創新。工研院50周年專書《洞見未來 勾勒美好新境界》日前上市,結合工研院院士與各領域專家洞見,為臺灣產業與民眾,提前勾勒2035的美好境界。

為慶祝50周年,工研院集結多位工研院院士與領域專家,共同打造《洞見未來 勾勒美好新境界》50周年專書,提出對未來趨勢與產業發展的洞察,提供讀者瞻望未來科技和創新趨勢的窗,更進一步闡述這些趨勢將如何影響人們生活和工作的方式。而工研院也希望透過此書,協助產業洞見未來,掌握競爭優勢,走價值創新之路,再次淬鍊臺灣的經濟奇蹟。

《洞見未來 勾勒美好新境界》新書發表會,11月10日於「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舉行。除了緬懷一手推動工研院成立的孫運璿先生之外,也有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深厚期許。

掃描環境PEST因素 歸納六大議題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近年全球經營環境的劇烈變化,疫情、戰爭、地緣政治、氣候變遷等紛至沓來,產業經濟與社會永續發展面臨挑戰。為使企業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洞見未來 勾勒美好新境界》一書掃描當前環境的政治(Political)、經濟(Economic)、社會(Social)與科技(Technological)等因素,以2035規劃未來12年的科技發展進程,歸結到「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四大應用領域,以及支撐四大領域的「智慧化致能技術」。

劉文雄也強調,技術的發展必須轉化為產業效益,才能驅動經濟成長,因此也規劃「創新創業」篇章,借重院士與專家智慧,致力營造創業環境和創業文化,促進新創事業的成長,期能為臺灣的產業注入活水,布局全球市場。

專家盼以跨領域創新科技 應對產業變革

新書發表會也請來工研院各領域專家,展開趨勢對談,探討全球面臨的挑戰,以及可能的變革,包括智慧生活、高齡化社會、氣候變遷、供應鏈韌性、通膨和勞工短缺等議題。

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所所長張世杰表示,發展智慧生活所需的核心科技,是臺灣產業的強項,未來須以更自然的方式,將科技融入日常生活,才能維持國際競爭優勢。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鄭仁傑則建議,要實踐健康樂活的目標,產業應從人民需求出發,以臺灣視為最佳解決方案實證場域,打造附加價值產業解決方案,同時解決社會問題。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王漢英指出,追求永續環境下,碳稅無可避免來臨,產業不必視為威脅,而是全新發展機會,若能及早達成淨零永續目標,將可維持臺灣在全球供應鏈的關鍵角色。面對天災與地緣政治風險,工研院協理蘇孟宗特別強調,跨域合作與創新在提升產業韌性、社會韌性有其重要性,產官學研跨界應給予年輕人更多機會,讓他們有機會創造新的時代。

工研院總營運長兼AI策略長余孝先則建議,臺灣自然資源不多,靠的是人才的創新,應對高齡少子化,應提升全民AI能力,讓AI來提升我們的生產力。新創事業是通往美好生活的重要推手,工研院法務長王鵬瑜也提醒,單打獨鬥時代已經過去,創新者要放棄技術本位,整合跨領域科技跟市場結合,方能掌握成功的機會。

《洞見未來 勾勒美好新境界》各篇與摘要。
《洞見未來 勾勒美好新境界》各篇與摘要。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