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9期2024年10月號
出版日期:2024/10/15

創新之鑰 Key to Innovation
以「創新」為核心價值帶領產業經濟永續成長
撰文/編輯部
工研院8度榮獲「全球百大創新機構獎」,顯示工研院專利能量在技術獨特性、影響力、全球化、成功足跡與數量等五大指標上表現傑出。
當前全球正經歷通膨、失業及升息等多重壓力,局勢瞬息萬變,過往的經驗已無法應對未來的挑戰,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指出,唯有不斷「創新」,才能因應未來不斷變化的世界。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紐約大學教授保羅.羅默(Paul Romer)所提出的內生性成長理論(theory of endogenous growth),就是立基於人類有意識的運用知識與技術研發,經過不斷地創新和進步來提供貢獻。技術創新也是引領經濟成長的關鍵力量,羅默教授認為政府透過投資科技研發、教育人才,不但可促使知識和技術的升級,又可藉此再提高科技與人才的水準。
建構科技研發環境 形塑創新文化
這樣的良性循環,同樣亦適用在臺灣的科技發展環境,劉文雄說,就如同臺灣研發法人機構在政府的長年支持,以及與產學界的攜手合作下,經由持續地投入研發資源、培育優質人才,進而建構適合科技研發的環境、形塑創新文化,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堅實後盾。
此外,要落實科技的創新價值,更不能缺少的就是智慧財產權的管理,也是羅默教授所提到的「制度」搭配,讓研發者能充分運用自己創造的新知識與新技術,尤其當前智慧財產權的功能,已不僅是被動防禦工具,更可做為企業營運的核心資產和市場競爭的有力武器。
這種創新的運作型態,和工研院成立半世紀以來的經營脈絡可說是不謀而合,意即以科技研發帶動產業發展、創造經濟價值、增進社會福祉,也因此累積豐厚的創新能量與國際級的研發成果。工研院不但連續7年8度榮獲科睿唯安(Clarivate)「全球百大創新機構獎」,連續8年拿下具創新界奧斯卡獎美譽的「愛迪生獎」(Edison Awards),「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更已連續17年累計共66項技術獲獎,儼然是國際級的研發機構。
整合跨領域技術 解決產業問題
為了讓創新技術發揮更高的作用與價值,劉文雄表示,工研院作為國際級研發機構,從事市場導向的研發,掃描總體環境中的政治(Political)、經濟(Economical)、社會(societal)與科技(Technological)等因素,擘劃「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聚焦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等四大應用領域的研發科技,並加入共通的「智慧化致能技術」領域,如AI人工智慧與資安、半導體晶片、通訊、智慧感測等,整合跨領域前瞻技術與應用的基磐,以創新前瞻的研發能量,解決產業問百大創新機構題,布局產業未來10年的發展。
長期以來,工研院透過產業界委託、共同合作研發,或將技術專利授權移轉業界,建立技術落地應用,更積極推動創新創業,讓這些新興領域成為提升臺灣競爭力的關鍵。然而,新創事業其實並非易事,從人才、資金到商業化歷程,方方面面都是挑戰。劉文雄進一步補充,工研院以「創業文化養成」、「輔導新創育成」、「籌資新創資金」等三大策略推動創新創業,以促進研發成果產業化。
推動三大策略 促進研發成果產業化
「創業文化養成」策略部分,不但邀請許多具有創業經歷之院友、業界人士,運用座談會形式分享創業故事,引發同仁對創業的興趣,並舉辦院內創業競賽,在初期透過新創基礎課程,進階商業化演練與業師輔導機制,協助工研院研發團隊累積新創實力。成功打入決賽之團隊,更進一步提供超過10年以上創投經驗之業師1對1輔導,以及實際市場驗證機會,讓具潛力的新創團隊學習實際創業所需的能力,同時,評審們提供的寶貴建議和評論,也讓新創團隊能清楚掌握自身的優勢和劣勢,促進團隊重新思考以市場角度檢視技術、市場定位及商業模式,為未來的創業之路做更周全的準備。今年創業競賽,工研院同仁跨單位組成參賽隊伍更創下新高達29個團隊,顯示創新創業文化已在院內發酵擴散。
「輔導新創育成」策略部分,由創投專家組成的「商業化諮詢委員會」(Commercialization Advisory Committee;CAC),提供市場明確性、技術完整度、財務合理性等專業諮詢,以創業投資思維,訓練團隊易位思考。同時,由創業投資公司進行育成輔導,提供創投視角觀點解析、市場思維與商業資源鏈結,加速新創驗證與落地。
「籌資新創資金」策略部分,工研院積極鏈結科技市場與資本市場,不但透過建立早期資金投入新創平台,也積極推動專利應用多元化與貨幣化,以累積多年衍生新創與技轉的經驗,建立符合國際水準機制的「無形資產」評價專業,與金融機構合作對新創事業與中小企業進行專利融資,新創企業手握獲專利之技術,經工研院評估結合評價公司報告,就有機會取得銀行融資得到資金。目前已聯合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與臺灣超過40家重要金融行庫,成功協助多家新創與中小企業,以專利獲得銀行融資資金數億元,創造後續難以計數的資金綜效。如新創公司「創未來科技」,以自主研發之晶片、微封裝、雷達演算法、機械/散熱設計、資訊系統設計等關鍵專利技術,經工研院專業團隊的技術與專利評價,使得該新創公司獲得信保基金的高額擔保,由凱基銀行提供高額的融資額度。
扶植新創企業 展現帶動產業發展綜效
迄今工研院已新創多達166家公司,光是近五年來成立的新創企業更有23家,充分展現以創新科技帶動產業發展的綜效。包括,榮獲國際科技研發獎肯定的「福寶科技」,以外骨骼仿生機器人技術得到緯創、USCI Japan與國發基金投資,成為亞太區域前三大外骨骼復健機器人供應商;獲全球知名旅遊電商肯定,打造臺灣最佳旅遊服務平台的「豐趣科技」;以及取得國發基金、台杉創投與日本住友商事逾億元投資的「邑流微測」,更是以全方位的液體檢測解決方案,爭取到超過百家的半導體、能源環境、生醫材料等國內外客戶青睞。他們的共通點都是工研院創新研發,落實到商業化應用的成果。
臺灣整體產業在科技研發和創新方面的驚人成就,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默教授所提倡的內生性成長理論不謀而合。隨著政府在科技領域的持續投入,臺灣的企業和研究機構得以在技術創新上不斷創新突破,建立強大的研發與創業生態系統,推動經濟的永續成長。透過我國在多元的創新創業型態與智慧財產權的完善管理,臺灣產業將持續提升國際競爭力,為全球經濟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