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創新之鑰 Innovation

調整思維 開拓市場先機

許立佳

台灣產業的未來發展,必須開放思維,並且嘗試創新,才能在全球化競爭的時代,獲得領導先驅。
除自身企業的革新外,政府也該提高對於科技的高敏銳度,改善創投環境,帶領台灣成為具備高附加價值的創新領導中心。

在全球化競爭的時代,唯有創新才是一家企業、甚 至是一國競爭力的致勝關鍵。9 月份所舉辦的工研院院士會議,即是針對台灣產業未來的發展命脈,做 深入討論,提出對台灣創新科技的研發、產業結構轉型、產業升級與價值鏈結、提升台灣創投環境等看法,值得省思。

這次會議由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在台北科技大樓召開並主持,研商「台灣產業結構轉型:如何從追隨者到創新者」及「台灣的創業與創投環境之展望」兩大主題。施振榮向來對台灣產業的創新發展不遺餘力,他曾主張企業應從製造與代工轉移到微笑曲線另一端打造品牌;而近幾年來,他更主張服務業要導入 ICT 走向國際化,必須靠創新的商業模式。

注入創新能量 開拓市場先機

這次會議的與會人員,包括許多重量級的科技大老,包括台灣積體電路創辦人暨董事長張忠謀、建邦創業投資董事長胡定華、台達電子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鄭崇華、長春石化董事長兼總經理林書鴻、晶元光電科技公司董事長李秉傑、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旺宏電子總經理/欣銓科技創辦人暨董事長盧志遠、榮剛集團總裁/榮剛材料科技董事長陳興時,以及台灣積體電路製造研究發展副總經理林本堅。

施振榮表示,面對下個階段的競爭,必須聚焦在和國際夥伴合作,彼此找出雙贏策略,才能在下個世代布局全球市場。院士們提出,台灣已具備跨領域整合創新及自主發展關鍵技術的能力,而政府應與業者保持密切互動,與時俱進建立適合跨領域合作的政策制度與環境,才能引領台灣產業結構從「追隨者」轉型為「創新者」。其次,院士認為創新創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才能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然而,根據統計自2000 年以來,台灣新創事業的家數與投資額大幅衰退,對未來產業的創新發展是一大隱憂,亦可能造成人才出走、產業競爭力倒退的情形。

部分院士們認為,台灣產業的創新不足,有很重要的原因是台灣的教育環境不容忍太多的犯錯空間,有許多做法扼殺創意,造成學子心態保守,到企業發展不敢放手一搏。李秉傑則沉痛指出,台灣在質與量都缺乏創意人才,然而多年來台灣教育改革的結果仍不免有考試導向,走不出框架,若是企業徵才把「創意」視為錄取的關鍵選項,找出具有潛能的新生代,才是可行做法。

除此之外,企業也應提供更多的創新空間給新生代去嘗試,畢竟目前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企業,深究其公司組織和文化,會發現它們早已把創新視為理所當然的發展策略,而且積極在公司每個環節徹底執行。

5 大主軸 航向創新

在這次經過熱烈討論後的會議結果,由施振榮發表5 大結論主軸:

一、 促進台灣產業結構轉型,從追隨者到創新者 。
台灣產業不能再以追隨者之姿,看到領導廠商做什麼才跟什麼,這樣只能賺到微薄的利潤。而是要跑到最前面,自許為創新者,重新定義新的獲利模式。

二、 政府及工研院應強化建立新產業、衍生新公司,以及促進產業升級為目標,聚焦未來前瞻性的需求,以清楚的願景引領資源重置,布局全球市場。政府和工研院必須要看到產業的新未來,對全球前瞻性的發展保持極高的敏銳,以隨時因應產業的發展調整策略。

三、 建立跨領域的合作平台與國內外關鍵夥伴合作,開拓目標市場。
與其單打獨鬥,不如與國內外的夥伴策略合作,尋求聯手多贏的局面。

四、 台灣應以開放的思維,建立自己的研發整合與產業整合模式,工研院整合業界與學界,投入下世代產業技術與市場開發,以開創高附加價值新產業。

五、 改善台灣創投環境,讓台灣成為一個「高附加價值的創新創業中心」。

台灣的創新公司不足,難以吸引各國創投的注意,但政府應長期關注這個問題,讓台灣不論創新或創業都具有磁吸的能力。

展望未來,台灣產業環境雖然遇到極大的挑戰,但是以創新為前進的準據,必須要培育創新的產業氣候,透過產官學研大力合作,方能看見逆轉勝的契機。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