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創新之鑰 Innovation

高齡化社會來臨 如何以科技共創快樂生活?

陳玉鳳

「人口高齡化」已是全球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議題。醫療技術的進步延長了人類的壽命,少子化趨勢則預告高齡照護的問題已無法完全仰賴下一代的力量。銀髮族照護的問題需要政府政策、民間力量的更多介入和支援,應運而生的各種科技應用服務體系,則能更有效率地解決相關問題。

日前於工研院舉行的「2014 樂齡悅活科技論壇」,針對要讓長者能享有愉快且有尊嚴的高齡生活,並讓其子女、親友和照護者都能共同快樂的目標,便是從「以人為尊、科技福祉」的高度出發,討論如何打造一個活躍及愉快的社會。

跨領域激盪 是創新力量的來源

工研院院長徐爵民表示,「2014 樂齡悅活科技論壇」,是由工研院、資策會主辦,孫運璿基金會與李國鼎基金會協辦,用意是希望能夠藉由各界力量的參與及跨世代的座談,來共同激盪出樂齡悅活世代的創新應用與服務。此論壇舉行的主要意義是為了感念孫運璿資政及李國鼎資政對於國家社會及科技產業的貢獻,以兩位資政的高度,來進行深度探討未來攸關國家發展的關鍵議題。

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在開場致詞時提到,透過此活動紀念兩位前輩是非常有意義的,讓我們時時刻刻謹記科技的發展,是為了替人類創造幸福的未來,現在我們要利用科技創新來解決高齡化社會所衍生的各種問題,並且積極掌握科技發展所創造的龐大商機。資策會董事長張進福也特別感念兩位前輩,對於我國經濟、科技發展的深遠影響,「兩位前輩對於臺灣經濟建設發展的貢獻,是無可比擬的。」而因應未來高齡化社會龐大健康照護需求,政府可以做的是,透過建立整合性、連續性遠距照護服務網絡,來積極發展各種創新之科技化照護。

活動並邀請到資政劉兆玄蒞臨,他在致詞時以親身經驗指出,「我的母親高齡104歲,我深刻體認到,幫助老年人,其實就是在幫助他們的子女,讓大家都能過得比較輕鬆愉快。」他並呼籲青年企業家能一起參與發展老人照護科技和服務。
論壇也安排台達集團榮譽董事長鄭崇華進行「樂齡生活與永續學習」專題演講,並邀請群聯電子董事長潘健成、無名小站創辦人暨Flying V群眾募資董事長林弘全、催生電影《不老騎士》的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以及專門推廣無障礙旅行的多扶接送執行長許佐夫等社會領袖齊聚,誠如董事長蔡清彥所強調,「臺灣是充滿生命力的社會,我們邀請各界人士參與,因為跨領域的激盪正是創新力量的來源。」

利用科技打造傳播平台 協助長者彼此交流

在科技產業中有許多實例證明,長者對於產業的貢獻並不會因年齡而遞減,在業界已耕耘53年之久的台達集團榮譽董事長鄭崇華就是典範之一。在這數十年間,鄭崇華創立並將台達集團打造成全球電源管理與散熱解決方案的領導廠商。他長期關注氣候變遷與環境議題,公司經營始終不離「環保、節能、愛地球」此一核心理念,且交棒後,仍繼續投身於環保理念的推廣及參與許多公益活動,生活仍然十分忙碌,他坦言,「自己沒有什麼嗜好,就是喜歡工作,不做事就覺得不對勁。」

事實上,高齡生活要過得愉快,是否仍持續有意義的活動是重要的條件之一,因此鄭崇華建議樂齡悅活的實現,應該要讓老人能夠找到年齡接近且興趣相同的夥伴從事活動,這樣才稱得上是愉快生活,而科技所能提供的功能,就是傳播相關資訊,甚至是建立訊息交流的平台,如此能將相同嗜好的人連結起來,甚至把原來沒興趣的人都引出來,也能讓長者在社區內或社區外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如此高齡生活才不致流於單調無聊。

另外,鄭崇華也強調,人就像機器,不能等壞了再去修,科技就可以建置監控機制,會比生病再去醫治節省社會成本。像是糖尿病,不是只做血糖監測,而是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如何吃,如何運動,如何生活得更健康等等。如此一來,健保的費用也可以大幅降低。

2025年的臺灣 邁入超高齡社會

鄭崇華以親身體驗告訴大家該如何實現樂齡、悅活,之後他也與其他與會來賓共同探討如何預約樂活人生下半場。座談主持人是由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主任蘇孟宗擔任,他首先描摹了臺灣即將迎來的高齡化社會。

根據國發會的資料估計,臺灣到了2025年,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將達20%,臺灣將正式成為超高齡(Super-aged)社會,到時高齡子女還要照顧超高齡父母。預測2009 到2025 年來這16年間的人口結構變化,估計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將從10.6%成長到20%,成長高達2倍,顯示高齡人口成長的速度相當驚人。也就是說,未來要3.3個年輕人才能養活一個老人。

蘇孟宗強調,未來的高齡者的核心價值與生活型態,將是活得好、活得健康、活得有尊嚴、開心及獨立自主,尤其是長者希望在生活上能夠獨立不依賴人的想法,將促使許多生活模式與消費習慣改變,帶動相關需求興起,例如,「多扶接送」就是順應新時代需求所產生的一種新服務模式。

由多扶事業有限公司所提供「多扶接送」服務,成功地將服務業的精髓帶入「傳統租車業」裡,多扶事業執行長許佐夫指出,面對臺灣已經邁入高齡化社會,多扶將以「無障礙環境的全面連結」做為服務宗旨,讓老年人與行動不便者能夠真正使用到受尊重的交通服務。

創新服務及科技 滿足高齡社會需求

在座談中,許佐夫以非常獨特的觀點解讀多扶的服務,他指出,多扶提供交通服務,但是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是在幫助長者解決交通問題,反而是長者體力流失的問題,也就是說,透過貼心尊重的服務,多扶讓老人不覺得累,如此一來,當他們到達旅遊目的地後才會有消費的意願。在多扶與故宮合作的案例中,這樣的效果已得到實證,「所以我們所做的事,是讓老人幫助我們解決商業問題。」

他提到無障礙旅遊也可以說是一種醫療行為,例如多扶連續2年帶領身障者潛水,這樣的活動建立了他們對自己的自信,於是,有人願意嘗試晚上不包尿布,憑一己之力去上廁所;也有人終於克服畏懼,敢於自己坐著輪椅去搭捷運。這樣的改變不僅讓身障者本身得以活得更好,也讓身邊辛苦陪伴的照顧者得以喘一口氣,因此,多扶將致力於將無障礙旅遊推廣到整個臺灣。

他並觀察到老人及身障者對於3C科技的高度依賴,因此主張科技人在發展科技產品時,能更關照到這些族群需求。他呼籲各界能一起關注高齡社會需求,多扶願意無私將5年來累積的相關數據提供給大家,以產生更多更好的服務,他感性地強調,「臺灣真是個寶島,不大不小剛剛好。」是一個值得大家一起奮鬥的地方。

要讓臺灣變得更得美好,其實可以利用長者的力量來達成,誠如FlyingV董事長林弘全所言,以現在醫療科技進步的程度而言,在臺灣,大多數60080歲的高齡人士仍具有行為能力且頭腦清醒,且這個年齡層是最具經濟能力和遠大眼光的族群,對於社會仍能有極大的貢獻。他建議長輩應多和年輕人交流、積極投入基礎建設的投資建置,這對於社會將產生莫大的助益,且能解決因為人口老化所造成的勞動力流失問題。

不過,要讓長者能持續貢獻,健康的身體是前提,從科技的角度來看,林弘全認為生物科技的發展將能促進長輩的健康,此外,像是穿戴式電子裝置產品,則是能開創各種創新的照護、醫療、保健方式。最後,他提到所有的行動裝置都受限於電源供應,唯有解決這個問題,才能創造並實現更多的可能性。

結合親人、社區、政府力量 實現樂齡悅活

弘道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則表示,科技的確能改善照護品質,但是要營造快樂的老年生活,終究必須回歸到人的身上。她呼籲大家要相信家庭的力量,「因為親情是老人快樂的泉源。」另一個強大的力量則是來自社區,「因為老年人的活動範圍有限,所以必須在社區內建立他們可以活動的據點。」弘道基金會長期推動「弘揚孝道」與「社區照顧」,近年來於社區推動多項服務專案,讓長輩走出家門,再創生命價值。弘道基金會於2007年帶領17位平均81歲的不老騎士完成環島創舉,顛覆國人對高齡的刻板印象。

林依瑩非常肯定政府推動以村里為單位設立「社區關懷據點」的政策,目前在全臺灣8,000多個村里中已建置完成1,300多個據點。這些據點能形成最好的預防照護網路,更能為老人提供一處可與其他人交流的去處。林依瑩建議,「科技應該用於讓家庭和社區產生力量,而不是用來取代家庭和社區所能提供的功能。」

林依瑩強調,臺灣是社會力很強的國家,來自民間力量是非常珍貴的資源,因此雖然照護公共化是必要的,但我們不應完全比照福利國家的制度,將照顧長者的責任全部歸於政府。證諸日本先例,很容易形成日本社會出現的「無緣」現象,就是獨居老人在生活中沒有血緣(親人)和社會緣(社區)的聯繫,只能孤獨度日。這也正是林依瑩不斷強調家庭及社區力量的原因所在。

在此論壇中,身為科技產業代表之一的群聯電子董事長潘健成,非常認同臺灣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尤其是以他是一個馬來西亞華僑的角度來看,臺灣的確是一個好地方,但是他也指出,不同於農業時代動輒三、四代,甚至五代同堂的情況,現今工業時代所造成的家庭同住人口變少的情況下,加上年輕人負擔越來越重,顯然老人照護需要更多政府力量的介入。

藉由科技力量 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此外,科技雖然無法代替親人和社區鄰里所帶來的撫慰作用,但的確能讓被照顧者及照顧者都能更輕鬆面對生活,這其中也蘊含無限商機。根據IEK在樂齡族群生活習慣調查上發現,兩岸中、高齡族群多數傾向在地老化,中國大陸已逾80%,臺灣更高達95%,「在地樂齡」將是未來的生活型態。因應此趨勢,送餐、食材宅配服務、家事服務、關懷陪伴、遠距照護、銀髮休憩、交通運輸等身心機能活化之設施環境等,都將成為樂齡族群者生活中最需解決的議題,而科技創新研發,則能夠滿足更多需求,也能開創出前所未有的市場商機。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