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出版日期:

正方形 Icon 科技快訊 News

風雲行動者 走過關鍵時代的蔡清彥

撰文/王珮華 圖片來源/工研院

從2011年到2015年底,工研院就成立了44家新創事業,這些新血遍布電光、生醫、材料化學、資通訊、機械到綠能等領域,而且很多是跨領域的結合。在蔡清彥的推動下,工研院除了持續扮演前瞻技術支持的角色,其推動創新創業的成果已被產業與創投界注意到,有數家創投、銀行投資部門,定期、甚至逐月拜訪工研院篩選後進入「育成期」的新創事業,積極尋找投資標的。此外,也有個人的「天使」投資人出現,投資這些新創事業。

CAC委員之一、知名的矽谷創投專家陳勁初說,臺灣這幾年在工研院努力奔走和推動下,新創產業看到轉機,認同的人逐漸加入隊伍,政府也開始鬆綁規定。另一位CAC委員沙正治對蔡清彥的形容是,「他在工研院做的事,為產業及這個研究機構帶來了活水、泉源。」

2013年起,工研院新創事業進入噴發期,每年都有近十家以上進入市場。這些團隊的負責人大多對自己的研究,在商品化之後的市場角色有明確定位,蔡清彥每次和這些準備「出嫁」的孩子對話時,都感受到科學家對心血結晶有著「捨我其誰」的責任感,一定要親手做到商品問世。

走上衍生公司這條路的新創團隊,都有厚實的技術做基礎,蔡清彥要求院內產業服務團隊和創投團隊,一定要協助這些研究者打造最好的營運模式,找到進入市場的利基,並且媒合適當的早期投資者。最好像矽谷般,給予資金與市場化過程的協助,但不要讓投資者影響新創公司的決策和發展。

像研發生物標記技術應用於預測糖尿病腎病變檢測的新穎生醫,總經理曾錙翎就是堅持要看到技術進入市場成為商品,一開始便往創業方向進行,沒打算技轉讓業者接手後段工作。

早在CAC進駐前就決定走衍生創業的台灣生醫材料公司總經理廖俊仁,更是對自己團隊研發出的泡沫式人工腦膜抱持強烈自信,這是全球首創,只有自己最清楚產品特性,交給現有業者是不可能創造出最有利的商業模式。

蔡清彥每次訪談這些創業團隊時,都感受到強烈的生命力,他總會想起工研院院士盧志遠所說:「工研院的創業是背著國旗的創業。」其實這些人還背著下一代的命運。他們是翻轉臺灣命運的火種!

風雲行動者:走過關鍵時代的蔡清彥。
風雲行動者:走過關鍵時代的蔡清彥。

下載全文PDF Icon下載全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