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Episode 09】疫後企業轉型,數位化最行!

【Episode 09】疫後企業轉型,數位化最行!
按P,播放及暫停
按R,循環播放
:
:

節目簡介

臺灣歷經近三個月的疫情三級警戒,
儘管現在許多行業已經恢復營業,
但疫情前的營業模式,卻已經回不去了。
餐飲等服務業是疫情重災區,
製造業也曾爆出員工染疫,導致產線停擺的危機。
但不管是什麼行業,都有利用數位工具,
打造創新營運模式,勉力克服疫情衝擊的案例。
本集我們邀請到,擁有豐富的製造業與顧問服務業經驗,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的蘇孟宗所長,為大家剖析,
臺灣的製造業與服務業,怎麼運用數位轉型,迎接疫後的新常態,
而中小企業,又該怎麼著手投入數位轉型?
聽完這一集,你將得到數位轉型的好撇步!

Apple Podcast。   Spotify Podcast。   KKBox podcast。   SoundOn Podcast。   Google Podcast。  

節目導航

00:00-04:31 疫情之下,臺灣企業受衝擊的狀況
04:32-07:58 製造業該如何降低物流受阻、人員分流調派不易的問題
07:59-12:13 產業如何利用數位工具來增加應變能力
12:14-16:00 臺灣高科技業的數位化程度與數位轉型狀況
16:01-19:16 企業數位轉型的起手式
19:17-23:14 數位轉型最難克服的事情
23:15-27:29 服務業的數位轉型與國際化
27:30-31:44 中小企業數位轉型的做法
31:45-34:26 對數位轉型的正確態度與不敗撇步
34:27-38:30 數位轉型下,人才特別要注意的事情
38:31-44:20 科技加油站-臺灣企業受疫情影響狀況首次大公開!

精彩全文

王珮華:「科技解壓縮,創新隨時說。大家好,歡迎收聽科技解壓縮,這個節目提供您最新最熱門的科技議題、臺灣產業科技動態,還有科技研發背後的精彩故事,我是主持人珮華。7月底全臺疫情警戒,好不容易降為二級餐飲與服務業慢慢開放,我也重新回到公司上班,真的有一種久違的人事的感覺,雖然現在還沒有辦法自在的跟朋友聚餐聊天,但對於那些咬牙苦撐的產業來說,疫情降級就好像是久旱逢甘霖,大家無不期盼疫情能夠就此消退,恢復往日的生活。事實上,疫情對各行各業的影響並不相同,甚至可以說是有點不太公平。疫情刺激了無接觸商機的興起,民眾不出門,透過網路購物點餐解決吃飯的問題,實體餐飲業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上班族居家上班、學生遠距上課,筆電平板需求暴增,但是因為大家都足不出戶,所以化妝、買新衣服也變得可有可無,服飾美專業這一下子成了重災區,雖然看起來服務業受疫情衝擊比較嚴重,但是我們也看到有些逆勢突圍的餐飲業者,直接與雲端廚房的方式接外送訂單,反而在疫情中殺出一條血路,倒是部分製造業原料進不來、產品出不去,甚至發生產線員工染疫,導致停工的狀況。我們今天邀請到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的蘇孟宗蘇所長,也是產業分析領域享有盛名的Stephen Su來到我們節目,跟我們分享在疫情中疫情後企業該如何應變?如何轉型?才能因應回不去的新常態,蘇所長本身是電子電腦領域的專家,再加入工研院之前有很一段時間任職於國際資通訊大廠與企管顧問公司,擁有豐富的製造業企管顧問服務的經驗,他所率領的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這名字很長,我們都簡稱它是產科國際所。產科國際所長期研究前瞻科技發展趨勢,以及新興應用市場,協助臺灣產業佈局,全球最重要的政府與產業智庫,我們現在叫來歡迎來跟我們的聽眾打聲招呼吧!

蘇孟宗所長:「你好,各位聽眾大家好!」

王珮華:「是!疫情升溫,實在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但是一般來說影響最大的比較大的服務業,也有表現突出的,本來以為訂單滿載的製造業,也有員工,突然染疫,導致停工的。究竟在疫情之下,能夠保持韌性,讓衝擊減輕的關鍵是什麼呢?我們來請教Stephen!」

蘇孟宗所長:「是!我們在最近這一次疫情進入到三期,其實有做一些企業的調查,那看起來就是今年雖然有進入到這個三級將近二個月,但是有七成的企業都認為說整個營運的影響是可控制的,那大部分都認為說影響預計在25%以內,那當然對於不同的產業,譬如對製造業服務業大家影響是有所差別,但是終究我們已經從三即將回到二級,那也很慶幸看到,即使我們認為說今年還是在國際上,雖然因為疫苗開始接種,所以漸漸解封,那但是臺灣也是度過這個三級的二個月,但是剛剛講說比較慶幸,就是看起來到年底,大部分的製造業,還是會比去年成長更大,那當然我們的服務業受到影響,因為沒有出口的原因,是會稍微多一點。」

王珮華:「是,剛剛Stephen提到的,就是一個調查,就是我們產科國際所,跟國內七大產業公協會,還有工研院院友會合作,進行一份一千多家企業參與的這個疫情升溫對臺灣產業影響的調查,在這個調查當中,製造業表示的他最擔心的就是物流受阻、人員分流造成調配不易,或者是管理層增加的問題,那我們就來請教Stephen,那製造業要如何來降低這個問題的衝擊呢?」

蘇孟宗所長:「有關,對製造業衝擊最大,現在這個疫情中間一定是缺料缺人或者是缺客戶,那我們看到在這一波國外的訂單,其實因為從那個疫情之後開始復甦的路線,所以訂單並沒有減少,對臺灣包含我們所調查的廠商,在製造業的確就是缺料是第一大問題,這個也佔了34%級以上,那甚至有些是更多都認為說他們最大的衝擊,可能是缺料,缺人這一波倒是還好,因為我們終究是不算是正式的風場,或者是鎖國,所以基本上都集中在缺料,那我們包含說我個人本身在加入工研院,也在製造業十幾年,缺料的問題,對於土壤的狀況,我想大家都會急著去調貨,所以透過各種管道,包含我們也看到很多業主,他也會親自到國外去摧貨,這個在所難免。但是從整個未來在後時代,我想以往會針對所謂接下來議題就是說,這些物料能夠及時進到在供應鏈體系,不管是在工廠裡面,還是在供應廠商的下單系統裡面,可能會比之前會抓得更保守一點,就是說這個buffer會再抓稍微多一點,我想這個也是從供給端所能夠做的。那從所謂這種需求端,我想經過這一波,各個品牌的廠商,他對於他的供應鏈體系,不管是一家供應商,或者是同一材料有二家供應商,他們也會相對比較保守去看待他們所謂這種just in time型態的Order system。未來這個我想從供應端跟需求端,當然都會針對這個疫情,以及不可控制的天災的狀況,會多做一點風險的控制,那這個對中大型的企業有可能也是行事多年,就是有關它的Inventory level要去做一些調整,但是對於比較小的製造業,甚至需要供貨某些物流的服務業,這個可能就是未來對他們一個比較大的挑戰!」

王珮華:「是!剛剛有提到就是許多供應商就在供應鏈方面,我們都會去儘量的調整,這個庫存的水準來因應一個不期而至的一個變化,那在數位工具或數位的一個營運方面,在經過這次疫情,有沒有什麼樣的轉變?或者是說,廠商對這個數位的工具的使用有提升的一個狀況呢?」

蘇孟宗所長:「之前在製造業的經驗,我們在還沒有AI的時代,已經有有像這種Sap、Oracle的ERP系統,我們在決定我們跟供應廠商之間的這個所謂存貨的水平,都會稍微去瞭解需求端,以及供應端,什麼叫需求端的瞭解?譬如說,如果是我們的手機客戶下單給我們,那我們就要多方去瞭解,它在這個市場它的走勢是越來越看好還是越來越衰退,所以有可能要砍單。就是說,除了他給我們的一些指示以外,我們還要去收集不同的市場訊息,包含在需求端,以及包含同樣一個客戶,可能會取決於就是說,他到底有二家供應廠商,我沒有一家的競爭對手,或者是說同樣的客戶有可能不同的產品會供貨給他,所以在那個部分的需求端,我們就要做很多的研究,因為有時候對客戶的話,我們的保障機制不是那麼高,就是客戶可以隨時Cancel訂單,特別是最大的客戶,那幾家Cancel訂單,其實對我們是比較傷,我們就得趕快去找供應鏈廠商的話,去做相對的Cancel訂單,那有時候我們不太容易在製造業是比較辛苦,有些上游廠商譬如說日本的材料上,或者是臺灣有一些光電子廠商,也是非常搶手,那這個是在需求端要多做一些分析,跟瞭解;在供給端一樣,就是說,如果我對需求端有一些情境的預估,那我在供給端,跟我的配合的廠商,我也要多瞭解他們的Capacity ,以及他們目前供貨的能力,以及我們之間是不是有一些保障,或者需要賠償的條款。這個是在過去的一些作法,那隨著這個這十幾年過來了,我們有數位工具,像AI、雲端的這些資料庫啦,或者是說我們線上都有很多針對市場的這些訊息,那逐漸的這個所謂人為的判斷,應該講人為的判斷不太容易完全被科技取代,所以裡面有很多因素,包含對客戶的瞭解,以及我們對於風險控管之下,所願意做的賭注有多大,這個都不是AI親自可以做這些決定,但是有了AI的工具,有了這些數位雲端的資訊,如何能夠做彙整,以及在公司內部是不是有用這些IT工具,把所謂的作業流程能夠儘量無縫接軌的串起來,我想大的原則不外乎,就是還是一樣就是要瞭解客戶的需求,那裡面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要做某些情境的佈局,那以及在供應端如何跟廠商供應廠商之間能夠做比較完美的配合,那因為數位工具跟AI這些工具的來臨,讓我們做的事情更能夠協助人,那其實還不到取代人的階段。」

王珮華:「是!那從去年到今年臺灣的半導體產業需求,一直都很暢旺,沒想到在疫情很緊張的時候,卻發生了半導體產業員工染疫的事情,那大家突然驚覺說,原來臺灣的高科技業,對人力仍然是相當的依賴!想請教臺灣的高科技業的數位化程度究竟是如何?那這個事件會加速臺灣高科技業的數位轉型嗎?」

蘇孟宗所長:「我想所為這個生產端這個數位化,或者是之前我們講工業4.0不同的產業跟不同的廠商,它在數位化以及自動化的程度,一定都非常不一樣,舉例來講,我們在半導體,我們可能在講的這個相對工業4.0的定義,臺灣有可能就是在3.0到3.5,那比較領先的領導廠商,像我們能想到臺積電,我們常常覺得就是說他其實已經非常接近工業4.0,也許就是3.8或3.9,但是相對的我們有一些其他的產業,即使是在電子業分歧也非常大,像是電子五哥。除了這種非常自製式,比如說筆電,大部分其他的產品可能都是因為它的量沒有那麼大,但是很多樣化,所以在產線不能夠完全適用全自動化的流程去做展示線的設計,那因此人工的需求還是非常大,那至於說電子業以外的像機械產業,他因為有蠻多的工序,還是需要透過人工,所以其實臺商回流到臺灣這種勞工,或者是高階的設計人才的需求,還是非常大,所以總而言之這一波,我們也讓汽企業瞭解到就是說,他在這種所謂疫情之下,甚至因為震驚的影響造成這個需求回到臺灣能夠加速,但是相對的我們在臺灣的資源有限,然後不管是從土地、人力,像這一次還有會碰到疫情,所以他們相對的要去自動化,或者是未來我們講說朝向工業4.0,這個需求又變得更高。另外還有一個趨勢,就是不只廠商未來需要譬如說回到臺灣,更重要的,因為其他國家都有這種在地經濟的需求,包含就業率提升的需求,會要求我們更多的供應廠商能夠跟著他們的品牌去做全球的佈局,那過去二、三十年,我們可能仰賴在單一國家做最低成本的製造,譬如說一開始從中國漸漸移到東南亞,但是剛剛講的,如果我們的客戶需要我們在的跟他們在一起,譬如說這次半導體被要求到美國到日本,大的廠商比較能夠做全球佈局,中小製造業面對這樣子要去做全球佈局,從人才、遠距的連線以及工廠自動化減少仰賴人工,他們這個對於自動化跟所謂數位化的需求會加速。」

王珮華:「是!我想從剛剛的談話中,大家應該都瞭解像是數位轉型,還有數位工具的使用是提高企業韌性的一個重要的方法,那很多企業可能要問了,那我該怎麼做數位轉型呢?有沒有一個系統性的作法,可以讓企業一步一步的來發動?」
蘇孟宗所長:「這個是一個大哉問!就像我們每個企業都有不同的應該講定位,那在他所競爭的那個環境裡面,它所需要的數位化,或者是我們講說工業4.0的自動化,可能會有所不一樣,那我們常常說過去譬如說針對這種整個的那個品質的管控,大家都會找業界的這種輔導的公司來做自身的健檢,健檢以後才會知道說需求是在哪裡,那以及通常不是自己有這個能力跟專業去做自身的系統的建置,不管是IT系統,或者是作業系統,不然就是要找外面的輔導公司來幫忙,有些大公司,甚至會找國外的製造顧問的公司譬如說,我就知道有些東西就會找豐田,他們在工廠自動化的顧問小組來做幫忙,那當然有很多不同的選擇。但是最主要我還是覺得就是說每個企業,不管您的定位是在工業2.0,要走向3.0,還是要從三點要走向4.0,第一個就是要瞭解競爭的環境,不只是看自己的內部,而是看國內跟國外競爭對手之間,大家在哪樣的的層次,那第二點,不管你在哪樣的定位,在瞭解自己就好像做了健檢,那如何能夠降低自己的三高,如何能夠讓自己比較喜歡的一些指數的話,能夠從紅字,然後轉向不同的顏色,我想這個都是每家公司需要持續去做一些進一步的改善,那這一波,不管是現在有疫情,那我個人認為其實已經之前就看到端倪,就是全球經濟已經暫時在10年之內,不會維持在這種全球化,然後零關稅的態度,所以區域經濟以及在地的製造是非常重要,也因此製造業,如果重點就是要走出去,我想降低成本,然後維持甚至提升營運的這個效率,都會讓每個公司要非常重視所謂這個數位化跟自動化的進展!」
王珮華:「是!難怪在產科國際所之前做的疫情調查中,有很多企業都希望政府在中長期能夠提供給企業一些輔導上面的資源,那想請教Stephen的是,企業投入數位轉型,剛剛提到的是透過健檢瞭解自己怎麼樣瞭解環境,怎麼樣瞭解自己不足的地方,在數位轉型上有沒有什麼樣的挑戰,那Stephen 覺得最困難的關鍵是什麼呢?」

蘇孟宗所長:「最困難的關鍵,我覺得還是改變自己原來的這個行為,不管這個行為是在辦公室內問世在工廠就,就像我們也知道有三高,但是就沒辦法拒絕一些美食,那我想從公司角度也一樣,最大的阻力都是來自於自己,那如何能夠突破,有時候像在過去的時代,我們就是跟著客戶,那客戶要什麼樣的ERP系統,那就跟著他要什麼樣的ISO認證,那我們就跟著做,那我想未來有一部分的拉力來自於就是說,客戶開始看ESG,然後或者是說他在看所有這種生產力,如何能夠符合當地環保,或者是自己這種跟其他競爭的比較之下,我們就跟著客戶走,那另外一個就來自於當然是競爭對手,所以很多在這個產業的領域,他的競爭不是說,像那個政策奧運比賽,我如果沒有第一名,也許有第二名、第三名,但是愈來愈多,其實這種全球佈局的選擇之下,他可能只能選一名,就像我們在晶圓製造裡面,也許他選了台積電的製程去做那個晶片,那像三星的晶片是不是完全百分之百能夠做到同樣的功號,對消費者是同樣的體驗,這個有時候越精密的科技,可能就越難做到二家廠商同樣供應同一產品,所以金牌已後也許就沒有銀牌、銅牌,那這個對很多廠商從過去比較有一點點既競爭又共享的市場會,做一個比較大的突變,所以競爭之下,那個動力也可能會解決一些內部的阻力。當然第三件事情,除了客戶的拉力,那以及同業競爭壓力,最後還是會回到就是說一個組織的領導者,他對於永續經營她的方向也是非常重要,所以我們這次也非常高興看到我們的護國神山台積電,他對於整個環境的的趨勢有所掌握,那也能夠登高一呼讓他的供應鏈都可以隨著它的這種呼招的話,走同一個方向,我們以往這樣子的拉力都來自於國外的領導品牌廠商,那我們為什麼我非常高興就是說其實台積電現在也是全球的領導廠商,那由他來帶領臺灣其他的產業的所謂我們就是說群聚,能夠共同這樣子走,譬如說ESG的方向,我們相信在未來經營永續的趨勢,對這些廠商都是加速提升他們在產業的競爭力。」

王珮華:「是!像剛剛提到就是說半導體產業的競爭高科技產業競爭,只有第一,有時候是沒有第二的。那對於服務業來說,在這個他們自己提升競爭力,在做數位轉型的這個方法上有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呢?」

蘇孟宗所長:「比較不同,當然是說從人才的競爭,他們是比較處於劣勢,我是說從服務業,那為什麼是劣勢,又回到整個市場面,我們今天在臺灣製造業佔GDP和GNP約佔了三成,其他是服務業,所以七成是在服務業,可是呢另外一個非常不同的地方,就是我們製造業這個是國內GDP嘛,但是他的很多的生意來自於海外,所以我們的出口幾乎都是製造業,就非常少數是服務業。那這個從者整個市場的規模,臺灣不是一個很大的市場,所以如果我們的服務業不走國際的市場中,終究在臺灣同一個餅之下,大家成長會有限,那這個也會影響這個服務業公司的規模,以及它吸引人才的號召力。那另外就是說,製造業因為跟著他們的國際客戶,所以他基本上第一個就是說,不管是在IT ,或者我們剛剛講的數位化、自動化,他們都走在這個全球的浪潮上,那就是被客戶拉著走,那我們在服務業這一邊因為沒有出口(比較少),那成長也比較小,相對的客戶的拉力,幾乎就就沒有,可是呢不要忘了就是說臺灣的服務業,雖然佔了七成的GDP跟就業,可是蠻多都是國外的服務業,在臺灣幫我們現在看到的大賣場啊,或者某些便利商店的連鎖店,基本上他們是國外的服務業進到臺灣來,那未來誰能夠更加速擁抱這個數位的轉型,那甚至就是說利用這些新興科技,像AI 在幫助他們做一些決策,那在行銷方面也可以做一些幫忙,那國內的服務業也就會越來越居這個劣勢,那另外一點值得提出就是,製造業跟服務業的不同,就是說,像我們以前在製造業領域,因為我們服務的客戶是非常需求是非常大,而且是都有競爭對手在旁邊在等著搶單,所以我們在製造業都說,我們其實是在做製造服務業,我們基本上手機是24小時,開著國外的客戶,只要有重要的客戶有電話進來,我們即使是在晚上時間做那個視訊會議,或者是要解決缺貨的問題,我們其實都是隨叫隨到,我講隨叫隨到不只是電話,有時候飛到國外歐洲、美國去開會,都是一通電話,就要去做這個決定,所以我們的製造業長期下來,對於這種製造服務業的心態,其實是非常完善,那製造業其實已經都是在做服務業,但相對的我們在服務業裡面,究竟有沒有學到這個製造業的精神,或者是善用製造業比較熟悉的數位工具,那甚至在公司的主管跟幹部他的國際化的程度,這個都會影響我們的服務業,在臺灣的競爭力,以及未來有沒有機會把服務業出口,那服務業出口,通常就是他們在國外的市場也要在地化,因為不是在賣產品,這都是我們基本上對製造業跟服務業未來擁抱數位轉型的挑戰的幾個不同點!」

王珮華:「是!我覺得這幾項真的是說得非常好,我也覺得深有所感,特別是說應該要善用製造業服務化的一些優點,這真的是值得學習!那講完那個製造業跟服務業之後,我們來看一下中小企業,一般說來中小企業在經營上他比較靈活、敏捷,但是他們對疫情跟環境的變動的承受力也比較低,資源也相對比較不足,所以在數位轉型上中小企業的作法,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蘇孟宗所長:「還是回到,就是說臺灣的市場是非常小,所以中小企業不管你的規模是小孩是大,如果今天是追求某些的成長,一定是要走出去,那剛剛有提到,只要中小企業走出去,他面臨你的競爭,包含國際上的競爭的對手,那有些國家他有在地的優勢,他們在政策上一定會偏袒在地的企業,那另外就是我們中小企業在未來這個製造啦,或者是服務要能夠在地化的壓力一定會越來越大,那通常一個公司如果需要全球化在地化不能夠無限的把人調來調去啦,或者是在的聘僱的人都跟我們在臺灣的熟悉度一樣,所以數位工具包,包含這一波,我們有看到遠距上班遠距視訊限制未來企業裡面,透過線上受訓這些的數位的科技都是中小企業未來要面對,那甚至能夠善用AI 去輔助人做一些決策,這個也是中小企業比較不擅長,那最終還是回到這個人才,所以我們在臺灣當然很多人才優先譬如說到電子業裡面,那其實在電子業也有分半導體跟其他領域,大家都是在搶人,那在製造業一樣,機械產業要跟電子產業搶人才,那我相信到服務業,或者是到中小企業這個所謂人才的競爭已經是更缺,那我們在政府與世代,我們有一些計畫就是知道說中小企業本質上大概比較難吸收人才,在他們的公司裡面去運作這些新的數位工具,所以不外乎就是說自己內部的訓練,然後就會有點像我們的人工智慧學校一樣,就是送人到某一個地方去做一些訓練,希望這些人大家以後還是能夠回到自己的公司,那另外當然是說我們也希望說透過剛剛講的類似這樣的工具,他就是在雲端讓第三方提供這些數位工具者,也是很多是新創公司,透過這個平臺提供服務給這些中小企業譬如說作用,AI去做資料的分析,用AI去幫助行銷,這有一點就是共享的機制,但是這些公司他也是在哪些領域都是非常有經驗的,所以回到中小企業的挑戰,我是覺得說很多的還是會回到人才,那人才,一方面是從內部訓練,一方面我也建議是說如果能夠找到好的合作夥伴,能夠善用別人的人才,甚至一些國際在地化去做一些聯盟,重點還是在人才的是講到數位轉型,其實很多企業主會面臨一些很實際的問題,那就是財務方面的問題,他們往往就會認為說投入數位轉型,就是要花錢買軟硬體嘛,那對這樣的觀念想請教企業經營者,對於數位轉型,他正確的認知跟他的期待應該是什麼,那有沒有什麼樣成功的轉型案例可以來說明,這個數位轉型,的確可以增加企業的長期競爭力,像之前在ERP的時代,大家第一瞬間都會無論說我投資這麼大的這個電腦的系統,到底對我們公司這個所所謂的投資回報率啦,或者是利潤有沒有幫助我想很多事情在短時間內都是要先去做一些成本的復出,那它的效益的來意來源,跟那個時間點可能都不是在當下,那剛剛有提到臺灣的企業有一個任性的展現,就是我只要跟著我重要的客戶他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因為我不做,雖然我講不出今天的效益在哪裡,但是我可能就失掉這個客戶、失掉一部分的訂單,那我想從這個個數位工具,或者數位系統這樣子的需求,一定也是短期成本會大於獲利,可是呢你如果從中長期角度來看的話,你不儘快去擁抱這些數位系統數位工具,不做投資,你可能眼前就會看到失調這個客戶飼料一些訂單,長期可能都會影響人才的晉用,那我們談到就是說好的投資,應該講說好的這些數位工具啦,或者是設備啦,不管是硬體或軟體,他就是一個投資,那如果沒有效益他就是純粹就是一個成本,那基本上我還是建議就是說,這個沒有一定的答案,但是如何比今天的自己在明天更進步,這裡面有一些的確需要外力的幫助這些外力個剛剛講的客戶,然後另外一個就是同業者的壓力,那還有一個我們可以借力使力的就是一些輔導顧問公司,甚至剛剛講的,第三方的解決方案的提供者,這個都是需要中小企業跳脫"今天只用自家人,或者是只培養自家人"需要去突破的幾個點。」

王珮華:「是!剛才Stephen提到說,跟著客戶做的這個概念,我真的覺得是非常直覺,也是非常聰明的作法。好,那最後我們來轉換一下角色,談一下數位轉型之下的人才市場,那一但企業已經進行他要進行這個數位轉型,降低對人員方面的一些接觸,甚至改用無人製造、無人商店這樣子解決方案,那這對疫後的人才市場會有什麼樣的影響?人才是否也應該來數位轉型一下?」

蘇孟宗所長:「像我們以前都會比較擔心人才流失,所謂這個Brain Drain,因為有一陣子也擔心西進以後,很多人都是到中國那邊工作,那在這一波疫情,我們可以看到譬如說舉例矽谷,我有一個朋友,從臺灣到矽谷的,他在這一波,其實就看到很多他的同事都可從加州,加州生活費用比較高,那公司允許在疫情這一年間到不同的州去回到他們家鄉,然後遠距工作,那有一些是歐洲人,他們也回到歐洲,那時候疫情還沒有在歐洲爆發那麼強的時候,那我這這幾位朋友他們也有想到,因為從臺灣出去嘛,那就是說我可不可以在臺灣工作晨昏顛倒,但是終究不用進公司,然後在臺灣也有一些這些國外的公司也有分公司,它不要進攻是用某些設備的時候,他究竟臺灣的分公司,所以這個疫情之後,我們通常都會走三步退兩步,但不會完全退回到起始點,我想這種遠距工作的模式,會讓我們重新去思考人才晉用的的原有的習慣,是不是需要做一些改變。舉例來講,當我們還在擔心人才流失的時候,我們的人才,如果在臺灣找不到更好的這個僱主,他甚至可以透過遠距跟矽谷的公司去工作,所以以前我到那個美國Google、Facebook 他們的公司裡面去拜訪的時候,會發覺有些亞洲人的面孔,但是年紀顯然比較大一點,其實他們都是做硬體,那有些是從臺灣出去的,就可以想像是說我們的硬體的人才,在國外算是寶貴的稀有動物,那未來這些人才,如果大家都習慣遠距工作,其實他們也不需要被磁吸到中國去,他就可以在臺灣享受國外的薪水,然後以及在臺灣這種比較CP值比較高的生活水準,那這也是我們的人才流失的一種模式,那我會講這樣不是說這個人才流失,對我們算是一個很重大的警訊,但是從我們公司如何能夠善用自己的員工,不管是在同臺灣做遠距,或者是剛剛有提到,我們人才終究會不足,所以一定要更多的國際人才,所以國際人才跟臺灣這邊的公司,在晉用上未來就可以看到有二種,一種就是他願不願意到臺灣來,第二種就是這家公司面不願意讓他留在他的家鄉,但是幫臺灣的公司工作,我想未來在疫情之後,因為我們走過這一這幾個階段,所以對於那個人才的晉用,我認為大公司,因為他還是跟著客戶走,他會看到更多,然後願意去做一點常識,那回到我們的中小企業跟服務業,這個就有待我們這些公司的主管看能不能進一步的話做一些突破。」

王珮華:「是,所以企業主可能下一步他們就得擔心,或者是想辦法要怎麼樣留住員工,甚至說是招募國際的人才,那我們今天非常謝謝Stephen ,提供我們寶貴的以後數位轉型的一些建議管對產業。不管是企業或個人都相當值得參考,那我相信這場影響了全球的疫情,在生命與財產的損失之外,也給我們帶來許多學習跟提升的機會危機,往往都是契機,端看個人如何應對。我們再次謝謝。」

科技加油站

王珮華:「接下來進入我們的科技加油站單元。科技加油站與您分享近期發生與臺灣科技產業相關的資訊,或正在熱議中的科技話題。

工研院在6月7日至7月12日疫情三級警戒期間,與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臺灣科學園區工業同業工會等七大工業協會,以及工研院院友會合作,以模擬的方式,針對臺灣的製造業服務業調查企業近期的營運狀況瞭解,如果疫情再繼續惡化,或者管制措施更加嚴格的時候,企業所受到的衝擊,這是國內第一次針對疫情對產業進行的大規模調查,總計約有近千家的企業參與,涵蓋大、中、小型企業和製造業與服務業,修法著有三分之二是管理階層,高階主管佔二成以上大多是對企業整體經營狀況,能夠確實掌握的主管調查。

結果顯示,約七成的製造業與服務業營運受到疫情影響,但情況還算是可以控制也有二成的製造業表示三級疫情,對營運沒有產生影響,甚至有二成以上的製造業,因為疫情訂單反而增加了。相對於製造業所展現出來的韌性,服務業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又近四成的服務業指出,疫情導致消費者型態轉變,訂單明顯減少了,同樣也有近四成服務業表示,受疫情影響小只需要略為調整營運模式。8.8%的服務業社會疫情緊急需求,大增也有4%的服務業則是因此而停業了。

調查也提到,如果三級警戒繼續下去,製造業就開始擔心缺料無法及時交貨,海外客戶服務會受阻,還有員工分流上班,導致管理成本大增。一旦疫情持續廠商就會想要引進虛擬實境、擴增實境,像是這樣的數位工具,提供遠距服務的意願,也大幅增加。不過真到的這一步的話呢,廠商也會開始想要消減不必的行銷跟研發支出,甚至開始裁員放無薪假,服務業則是更擔心員工安全,畢竟服務業是用人來提供服務的疫情,導致工作的環境惡化風險大幅增加。

此外,業者也擔心交通運輸的效能下降,人員交通或者是物流受到阻礙,對營收的衝擊也會擴大還好,5月底以來的全臺三級警戒到7月底,已經降為二級最糟糕的情況還沒有發生,真是天佑臺灣!產業也普遍希望政府,在中、長期可以提供數位轉型數位營運,還有無人化服務的資源跟輔導,以確保在疫情或緊急災害之下,維持不間斷的營運提高臺灣產業的韌性數位轉型,是因應這個多變環境的解決方案,但是只要牽涉到轉型,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全的事情,企業主在心態上在組織上跟管理上都會跟著牽動。

英國首相邱吉爾說不要白白浪費一個危機,經過這次的疫情,相信很多企業跟個人都知道接下來要努力的重點,我們一起加油!想知道更多臺灣科技研發的訊息,想瞭解最新科技產業趨勢,歡迎搜尋工業技術與資訊,上網閱讀或下載本期的月刊,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節目,也可以在訂閱平臺上按下訂閱或關注並,分享給身邊關心臺灣科技創新的朋友們,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