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業技術研究院

:::

工研院打造一條龍氫能發展平台 以創新科技 助產業搶攻新能源商機

日期:2023/10/13

工研院在經濟部能源署...(詳如圖說)
工研院在經濟部能源署支持下,於TIE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永續發展館」展出氫能等32項關鍵技術,圖左起為工研院綠能所所長王漢英、經濟部能源署主秘翁素真、經濟部能源署科長廖婉忖。

因應全球減碳趨勢,再生能源成為各國發展重點,根據國際能源總署調查,預計2027年再生能源將全球占比將達40%。為了滿足產業綠能需求,在經濟部能源署支持下,2023年TIE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以永續綠能為主題的「永續發展館」,結合了跨部會與工研院等法人成果,展出創能、儲能、節能,與系統整合等創新低碳科技,像是本次展出由工研院打造的「氫能示範驗證平台」,提供一條龍式的氫能技術與驗證解決方案,目前已協助國內公司推動餘氫發電,更衍生出新創公司「氫豐綠能科技公司」,帶動臺灣氫能產業蓬勃發展,並幫助產業搶攻新能源商機。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王漢英表示,氫能是臺灣未來積極發展的重要能源,工研院已規劃「臺灣2050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內容涵蓋臺灣未來三十年於氫氣供應、發電應用、工業應用、載具應用,及法規標準、基礎設施等氫應用發展等面向。此外,工研院在氫能技術研發上亦投入大量心力,像是本次展出的「氫能示範驗證平台」,整合再生能源電解產氫、氫氣純化與高壓儲存、及發電應用技術,打造完整解決方案,目前已吸引11家廠商在此進行研發與驗證合作,而該平台所衍生的氫豐綠能科技公司,是工研院與經濟部能源署共同培育催生而成,並透過技術移轉幫助我國氫能發電關鍵技術發展、培養運維能力及累積運轉經驗。

目前已有半導體矽廢棄物處理業者透過餘氫發電技術,可將處理含矽廢棄物時產生的氫氣副產物轉換為電能,打造完整矽廢棄物循環經濟模式,並取得綠電憑證。期盼透過氫能發展平台,作為國內產業技術練兵基地,提升氫能產業規模,進而成為未來重要淨零電力來源。除了本次展出外,工研院也將趁此熱度,接力於16日舉辦「沙崙綠能國際論壇暨成果展」,展現實際在場域應用的技術與服務,希望藉此吸引更多產業合作,推動綠能科技發展。

今年永續發展館工研院共展出32項關鍵技術,涵蓋創能、儲能、節能等不同技術,其中,在創能上,展出「穿隧氧化層鈍化接觸(TOPCon)太陽電池」技術,以超薄氧化層及多晶矽層作為背面鈍化堆疊層,為目前商品化中最具競爭力的商品化高效率太陽電池之一,目前此技術已技轉給國內太陽能大廠,該廠預估20223年已會有200MW(茂迪2023年產能)的電池及模組產能,其年產值可望上看30億元,今年更進一步擴大產能至350MW(茂迪2023年);在儲能上,展出長時間儲能「釩液流電池暨關鍵組件技術」,屬於安全能量型儲能系統,可搭配太陽能、風能等再生能源系統,解決其間歇性問題,目前已技術移轉給中油公司;最後在節能上,展出「創新低碳節能吊扇」,是全國唯一具完整碳足跡分析的低碳又節電的創新「吊扇」,目前已在中小學進行示範,在相同風量條件下,平均用電量只有傳統吊扇的三分之一、減碳達60%以上。

針對綠能科技發展,工研院也已擘畫「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於永續環境領域,推動跨業整合,形成具全球競爭力的綠能產業生態系,創造環境永續的未來。

亮點技術

氫能整合性解決方案-氫能示範驗證平台
工研院透過科研整合建構「氫能示範驗證平台」,於臺南沙崙綠能示範場域建立一系列氫能技術示範驗證平台,整合再生能源電力調節、電解產氫系統、複合式氫能/電池儲能、氫能發電與燃燒應用等技術,完整呈現氫能產輸儲用之示範驗證園區,作為我國氫能產業先期技術驗證平台,目前已吸引11家廠商在此進行研發與驗證,並成功衍生出新創公司氫豐綠能,引領國內氫能產業發展。

下一代矽晶太陽能產業新星-穿隧氧化層鈍化接觸太陽電池
工研院開發出「穿隧氧化層鈍化接觸(TOPCon)太陽電池」可減少載子復合,有效提升光電轉換效率,目前該電池效率可達23.5%,與PERC電池技術相比,在烈日高溫與低照度環境下有著較佳的發電能力,效能相當於能節省將近10%以上太陽能電廠用地面積。在商品化上,因可利用PERC產線簡單升級,十分具有市場競爭力,目前已技轉國內太陽能大廠,協助搶攻國際市場。

電池永生術-釩液流電池暨關鍵組件技術
工研院開發的釩液流電池技術以釩作為主要成分之水系電解液,原料可來自於中油、中鋼回收的釩,實現循環經濟概念。釩循環應用在低碳基礎設施中能夠每年減少大量的碳排放,且具有長時間儲存的優點,且兼具較鋰電池安全、比鉛酸電池壽命長等特性,還能搭配太陽能、風能等再生能源系統,解決其間歇性問題,目前已於台南前鋒路中油智慧綠能加油站示範驗證,大幅提高在加油站使用儲能電池之安全性,未來可望將逐步擴大應用層面。

降低能耗法寶-創新低碳節能吊扇
工研院研發創新低碳節能吊扇技術,不但建立全球首例的電吊扇碳足跡盤查規則,同時採用可回收材質製造及超高效率馬達與葉片設計,並且透過自動化組裝與線上品管技術,降低生產製造時間及用電量,進而達成低碳排與高節電的吊扇創新產品,目前已在臺灣國中小學等場域進行節電示範,在相同的風量下,平均用電量只有傳統吊扇的三分之一、每年可減少碳排六成以上,並結合臺灣吊扇領導品牌行銷國際。未來低碳吊扇商品設計技術,更可應用到其他風扇種類,如家電應用的電風扇、清淨機、各種冷凍空調設備及工業廠房需求的散熱風扇與通風扇等產品。

熱泵結合液態除濕乾燥系統
這項技術結合德國材料大廠贏創工業(Evonik Industries)的資源,開發出全臺第一個液態除濕系統,由於其液體特性,離子液體除濕劑系統吸附與再生可分離,因此可以提高安裝上的靈活度,在系統設計中具有顯著的優勢。相比傳統空調的冷凝除濕性能最高提升三成,且兼具抑箘、空氣淨化效能,可應用於半導體無塵室、綠建築、空調、常壓乾燥機,目前已技轉國內除濕機廠商,將用於健身房、鋼鐵業、醫療院所。

工研院於TIE永續發展館展出「氫能示範驗證平台」,整合再生能源電力調節、電解產氫系統、複合式氫能/電池儲能、氫能發電與燃燒應用等技術,作為我國氫能產業先期技術驗證平台。
工研院於TIE永續發展館展出「氫能示範驗證平台」,整合再生能源電力調節、電解產氫系統、複合式氫能/電池儲能、氫能發電與燃燒應用等技術,作為我國氫能產業先期技術驗證平台。
工研院於TIE永續發展館展出「穿隧氧化層鈍化接觸(TOPCon)太陽電池」,可減少載子復合,有效提升光電轉換效率。
工研院於TIE永續發展館展出「穿隧氧化層鈍化接觸(TOPCon)太陽電池」,可減少載子復合,有效提升光電轉換效率。

工研院於TIE永續發展館展出「釩液流電池暨關鍵組件技術」,較鋰電池安全、比鉛酸電池壽命長等特性,還能搭配太陽能、風能等再生能源系統,解決其間歇性問題。
工研院於TIE永續發展館展出「釩液流電池暨關鍵組件技術」,較鋰電池安全、比鉛酸電池壽命長等特性,還能搭配太陽能、風能等再生能源系統,解決其間歇性問題。
工研院於TIE永續發展館展出「創新低碳節能吊扇」,採用可回收材質製造及超高效率馬達與葉片設計,並且透過自動化組裝與線上品管技術,降低生產製造時間及用電量。
工研院於TIE永續發展館展出「創新低碳節能吊扇」,採用可回收材質製造及超高效率馬達與葉片設計,並且透過自動化組裝與線上品管技術,降低生產製造時間及用電量。

工研院於TIE永續發...(詳如圖說)
工研院於TIE永續發展館展出「熱泵結合液態除濕乾燥系統」相比傳統空調的冷凝除濕性能最高提升三成,且兼具抑箘、空氣淨化效能 。

【新聞連絡人】

工研院行銷傳播處 王友信
電話:+886-3-5914903
Email:Sean.Wang@itri.org.tw

工研院行銷傳播處 朱則瑋
電話:+886-3-5913855
Email:itriA70541@itri.org.tw



延伸閱讀